

滩涂小取弄蛤子
朱超
星期天去菜市场,看到卖水产品的区域有蛤子,可能是情感使然,自然而然地停下脚步,用手拿起几个左瞧瞧右看看,好似又看到了当年自己在黄海滩涂小取的情景。
蛤子是咱们老家的土说法,也是蛤蜊的一种,古已有之。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云:“还中诸蛤之利有余人者,统称蛤蜊,白壳紫唇,或壳上有花纹故称文蛤或花蛤。”宋朝诗人梅尧臣也曾有过“车蝥与月蛤,寄自海陵郡”的诗句。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人们农闲时节纷纷走出去想方设法挣钱。家乡濒临黄海,是“世界非遗”黄海湿地的重要板块。那时,滩涂小取是增加收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于是,刚走出校门的我随之也融入了滩涂小取弄蛤子的行列。
当年从事滩涂小取的人大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年少时,家境贫寒,像我这样不到二十岁的去滩涂小取的青年人少之又少。记得第一次去滩涂弄蛤子是腊月里的一天,说是要赶早潮,凌晨两点多钟就从家里骑着自行车,冒着寒风,到二十里外的海堤堆,然后再带着弄蛤子的工具步行将近十里路。说起来是路,实则也没有路,只是在泥泞不堪的滩涂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海边前行。至于什么是早潮,当时我也一无所知,后来向有经验的长者请教,才知道海水受日月的引力,在一定的时候发生涨落的现象叫潮。早潮叫潮,晚潮叫汐。
弄蛤子的方法比较简单,有的人岔开两腿用双脚“晃”,但是两只脚体积小,“晃”出来的蛤子数量少。有的人用几块小木板拼成一块60cmX80cm的板子,在板子的后面弄个三角架,用一根长约1.5米的棍子作支撑,在木板和棍子之间绑上个小网兜,网兜口朝右手的方向,左手抓着棍子把木板上下起拍,滩涂下面的蛤子竞相而出。这时,右手上竹竿前端的小钩子把“拍”出来的蛤子勾进网兜里,泥沙随着搅动被流动的海水冲走,只剩下蛤子留在网兜里,一个潮汐五六个小时,可以弄上百斤的小蛤子。那时,蛤子只有三四分钱一斤,一天挣上三四块钱收入就很可观了。
在滩涂小取弄蛤子一年多时间,虽然辛苦,但很能磨炼人。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无论工作多难、多重、加班到多迟,都不觉得苦,反而觉得苦中有乐,苦得值得。
生于海边长于海边的人们对蛤子的食法颇多,豆腐韭菜烧蛤子,或蛤子炒鸡蛋,或蛤子烧面疙瘩。我特喜欢母亲做的蛤子羹,每次,母亲把蛤子放入水吐沙洗净,起锅烧水,然后把蛤子肉取出来,放在盛有半盆水的水盆里用手顺时针轻轻搅动,把蛤子肉里面的泥沙流出来,与沉淀过的蛤子汤一起烧开,放入豆腐和淀粉煮至沸腾。此时,吃上一口,豆腐蛤子肉被淀粉粘在一起,豆腐爽滑, 蛤子肉鲜嫩。细品,原汁原味的蛤子豆腐羹,“菜花黄的‘蛤子’赛肉圆”,真乃美味佳肴。
在美丽的黄海滩涂上,小小的蛤子是名不见经传的,还有蛏、蛤蜊、文蛤、泥螺、小蟹……现如今,随着潮水的落去,广阔无垠的黄海滩涂成了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有的在拾泥螺,有的在捉小蟹,更多的人一双脚边“晃”蛤子边说着、笑着、唱着,充满着诗情画意。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