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4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政风热线
2024年04月11日

集聚发展提升要素 打造优势产业强镇

——对海河镇打造稻米产业强镇的调研

阅读量:1082

邓成新

近年来,海河镇着力推动资源要素、资金人才、工作力量向特色产业发展聚合,深耕“土”的资源,走出“特”的路子,提升“产”的效益,初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结构优化、链条完整、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先后获评省首批味道小镇、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国家首批农业产业强镇。

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的亮点在哪里?形成特色产业的奥秘是什么?“汇聚最大的资源优势、最强的产业根基、最厚的绿色家底,聚焦全体系建设,聚力全链条突破,在竞逐新‘稻’路上谱写农业产业强镇新篇章。”该镇党委书记刘德龙坦言。

强化规划引领,聚集资源优势最大化

1、推进集群集约发展。按照集群集约总体规划,以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加工集中地为核心,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实施集群培育工程,建设稻米产业强镇经济圈,是海河镇打造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的有力举措,先后推动建成29家稻米加工企业,引进射阳大米集团建设射阳大米产业园区,年加工能力超百万吨,高标准仓储达40万吨,带动上下游全链条、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群体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2、建设优质稻米基地。以绿色、优质、高效为发展方向,推动农田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是海河镇产业强镇的工作重点。近年来,该镇不断加大投入,持续加强优质稻米基地建设,争取国家政策、撬动社会资金、挖掘自身潜能,近三年累计投入2.17亿元,新建和提升高标准农田7.77万亩。今年新建提升2.2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沙东、烈士、革新等绿色、高产、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区,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诱控、测土配方施肥、减量增效等技术,为加工企业提供绿色、优质稻米原料。

3、着力培育经营主体。引领产业规模化、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是海河镇产业强镇始终坚持的原则,按照产业化、融合型、带动强的思路,先后培育以稻米为主业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规模在5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达432家,新型合作组织突破200家,与加工企业相互配套,功能互补,紧密合作,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形成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农户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符合产业特色、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注重新质生产,推动转型升级数智化

1、机械化栽培。全镇万亩粮食播种面积智能农机装备保有量超过5台,机械化水平达97%以上,机插秧面积12万亩,占水稻面积75%以上,植保飞防达90%以上,机械化收割达98%以上,基本实现“一粒种”到“一粒米”全程机械化、数字化生产。为提升数字技术应用范围,该镇在优质稻米示范区装上联网传感器,实时收集光、温、水、肥等农业要素信息,让稻农及时了解田间信息,从而优化各项生产要素投入,有效管控因环境导致的生产不确定性。

2、智能化储加。近年来,该镇采取奖补激励、示范引领,推动大部分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把数字技术嵌入仓储加工环节,全面升级智能化水平,改造升级的高标准仓储保证了高质量原料,全智能生产车间碾米机、色选机、去石机、包装机、机器人码垛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标准化、包装标准化水平。

3、数字化流通。海河镇创造性实行“直销连锁,智慧销售”,打破农户、中间批发商、各级经销商点状分布格局,简化了货源组织、物流环节、配送环节、零售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扩大销售半径,最大程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海河产射阳大米影响力,增加了经营主体经济效益,增强了稻米产业发展活力。

突出质量管控,坚持溯源应用常态化

1、牢筑田间“安全线”。绿色生产须从源头做起。近年来,海河镇积极实施化肥减施增效行动和农药减量控害行动,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集成推广良种良法良技,全面开展农业包装废弃物回收,建成村级回收点28个、镇级回收站2个、农药包装废弃物闭环回收试点1个,实现废弃农膜回收率100%、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85%,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服务面积达74万亩次,开展农药和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化肥使用量保持零增长,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3%,建成病虫害绿色防控核心示范区1800亩。

2、坚守加工标准关。海河镇稻米产业坚持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条的“五优联动”,突出把好加工关口,严格执行射阳大米DB32/T1580-2019江苏省地方标准,规范技术规程,选料优质,精深加工,精准包装,恒温储藏,冷链运输,数字营销,成就了海河大米香甜软糯、弹而劲道、营养好吃、安全放心的特色,深受上海、浙江、苏州、云贵销售商消费者的青睐,年加工销售优质大米40多万吨。

3、强化应用“追溯码”。射阳大米2018年进入国家农产品百强品牌目录,2020年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评估,品牌价值245.32亿元,这主要得益于追溯管理保证产品优质安全。海河是射阳大米优质原料的主产区、集群集约加工的核心区,又是全程溯源管控的示范区,在农业农村部出台农产品追溯管理“四挂钩”文件后,2019年就积极培育追溯文化,传播追溯理念,造浓良好社会氛围,合力营造有利于可追溯产品消费的市场环境,率先启动稻米产品全程可追溯,采取射阳大米二维码和主体加工企业追溯码“双码”应用,消费者一扫袋上“双码”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达到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海河镇明确产出的大米包装每袋都有“双码”标识,无追溯码标识产品不出厂不销售,无“双码”标识的包装不是正宗海河产射阳大米,江苏必新大米集团、江苏射阳大米集团等规模加工企业年应用双码量都在300万枚以上,全域加工企业应用量达1000万枚,应用面达80%以上。

产业强镇启示:乡村全面振兴特色化

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产业。海河镇发挥耕地面积广袤、水资源丰富、历史产粮大镇的优势,统筹谋划,策动推进,持续优化,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大产业。

1、走生态路,打好绿色品牌。海河镇结合实际制定特色产业基地和绿色产品认证计划,大力开展绿色产品基地建设、绿色产地挂牌保护、产品品牌提升活动,推动席珍珠、粮必香、添然香、香玉煌、盛阳、国投味道、鸭管家等20多个品牌申报并获批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海河镇还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在阜中、沙东等村建设万亩有机果蔬园,生产出的海河西葫芦获批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在烈士、复兴等村发展优质梨果,“海河苏冠梨”区域公共品牌申报材料已提交到国家知识产权局。

2、三产一体,市场带动产业。市场是产业的牛鼻子。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以市场带动全产业链,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海河镇稻米产业做强的关键。加强推介宣传,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大米文化馆,宣传稻米产业特点、悠久历史、产品特色,提升美誉度、扩大影响力。参与展览评奖,让域内大米生产企业主动参加国家、省、市稻米产品展示展览评奖活动,必新大米集团、射阳大米集团、圣阳米业公司等企业先后获得中国好粮油、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中国十大好吃米饭、中国国际粮油交易会金奖、绿博会金奖、江苏好粮油、江苏好大米金奖等荣誉20多项。“两线”紧密合作,全镇日产3000吨生产线产出的大米,与天猫、京东、拼多多、海底捞等平台发展线上工作,与大润发、盒马鲜生、沃尔玛等商超及100多家授权商开展线下合作,上海销售商开设50多个实体体验店、500多处销售点。

3、加强服务,增强推进活力。海河镇党委坚持用抓工业的思维抓稻米产业,十分注重发挥镇农业农村局和各级农技人员的作用,致力培植优良品种,推动射阳大米集团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培育“鹤香粳”系列专属品种,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南粳9108系列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80%以上;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质生产资料,经常性集中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新型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