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2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专版
2023年12月14日

黄沙港的韵味与鲜味

——《寻味黄沙港》卷首语

阅读量:2006

编者按:日前,由常敏担任编委会主任,射阳县作家协会、盐城黄海湿地文学创作中心编著的《寻味黄沙港》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寻味黄沙港》写黄沙港的河风海韵,写沐光向海、绿色发展,写特色小镇打造,写世界自然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写黄沙港海鲜-透鲜,图文并茂,值得一读,现刊发该书的卷首语,以飨读者。

1

从沈海高速东出黄沙港,右拐进入228国道,南下3公里,左拐进入海滨路,就是黄沙港镇。迎客的是一艘从谷底跃上浪尖的渔轮——幸福1号,就那么耸立在弯道一角的绿地上,呈现出乘风破浪的动感,活力四射。然后便是以海洋生物为标志的主题大道,鱼蟹相夹,洋溢着渔港小镇的韵味。

在射阳,有很多被叫做港的地方,比如王港、陡港、安乐港,比如毛鱼港、通洋港、花川港,几乎在不同的片区,都有港的存在,其实都是河,是河的港。所不同的是,这些河都是通海的,出海的船是可以进这些河的某个弯子里避风,甚至于生活一阵子,所以就被叫做港了——避风港。于是,在海退陆进的岁月里,射阳就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港的记忆,有了港塘相连、沟河纵横的独特的生态环境。

黄沙港之港为渔港,坐落在黄沙河、运棉河与利民河入海的交汇处,是江苏省唯一入海水道闸下的国家中心渔港,也是江苏省定点对台湾开放的避风港之一。距吕泗渔场、舟山渔场、中韩共管水域以及黄海深水槽渔场航程较短,都在5个小时左右,便于进港避风,亦便于鱼货交易,年泊船近500艘,卸却渔货20多万吨,多为鲳鱼、黄鱼、带鱼、马鲛鱼与梭子蟹等,有60多个品种。

2

农耕时代,黄沙港的发展仅限于海堤内的开垦种植,海堤外的近海小取与滩草收割获利。后来有了渔业生产,海边人不再满足于近海小取,而是走向深海,开始了海洋捕捞,再后来,步入海洋经济发展之路,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从自身的区域优势出发,在特色小镇建设上,不断探索,亦稳步前行。

渔港,是特色小镇的龙头;小镇,是渔港建设的平台。于是,黄沙港人思考并践行绿色发展,向海图强,整合国家级中心渔港的集散与辐射资源,借助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区域优势,以渔业为纽带,以渔港为中心,以集镇为依托,融合海、渔、鹤、佛、湿地等文化元素,打造了集渔货交易、三产服务、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渔港风情小镇。

渔港风情小镇,西自228国道,东到两岛海岸,南为利民河,北为黄沙河,共4.5平方公里,由此布局“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休闲旅游业态,形成了“一廊一心一场一区”风情小镇的格局。

廊即廊道,廊道即原来的街道。渔港风情小镇的建设,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入手,遵循便民、宜居与简约的原则,进行修旧、翻新与美化、亮化。门店的装饰,特别是门楣的设计,蕴含了渔民风俗习惯,通过立面装饰与街景提升,总体布局上的整齐划一与不同经营铺面的各异风格,凸显了渔文化的传承,复古如旧,画梁雕栋,飞檐成廊,所以,风情小镇的街道称之为廊道。

廊道的灯光景观,移位换景,光与影的交汇,将风情小镇的绚丽,挥洒无余;智慧路灯关照的不再是行走,而是行为规范,5G配置,彩显功能,自动摄像,云管理……廊道的科技应用,将居民的智能化生活置于平台终端;红枫从太平洋东岸的美国移植于此,与渔港小镇共度风情,这不仅仅是廊道的装点,也是生态语言的对话与交流,生命共同体的建立,可以在不同价值观的社会形态中形成共识。

3

渔港贸易中心在老旧的“码头”扩建。顺着黄沙河入海水道,是卸货码头与仓储,渔货的交易更多的时候不在码头,而在海上,看货谈价,到了码头履行的只是渔货交接,定仓定位,现代化的传输作业,取代了昔日的人抬肩杠。从船舱到库房,过程简单便捷。货上码头,除了必要的检测外,就是分拣,分大小,分品相,分包装箱,归类到储位,然后进入销售渠道。

在海捕旺季,渔港贸易中心人流随着物流增多,深海捕捞靠岸的船员,将孤寂与疲劳一起拖上了岸;接港家属的喜悦除了眼前满仓的收获,还有一并回归的平安;前来看货提货的客户,盘算着渔货出手的价钱,也就格外在意货真价实;地方经营散户,除了自家市场有仓储外,基本上都是现提现卖,绝对量不大,但旺了贸易中心的人气;赶到码头赏鲜的食客,每当船进港靠岸,就拢了过来……于是,渔港贸易中心就不仅仅是渔货交易,相关服务业态也随之诞生,比如渔民中心、水手之家,比如休闲中心。

渔港风情广场为渔港小镇的核心区域,西靠旅游1号线,东邻海王禅寺,将渔港、渔村、渔民三位一体的渔港文化与海洋、海涂、海鲜的海洋文化融为一体,成就了“泊心黄沙港,一座让心灵放假的小镇”。

渔港小镇体验中心为“泊心”之心,展现的是渔港文化之魂,由渔港会客厅、鱼眼看世界和海洋儿童图书馆等组合而成。渔港会客厅,是渔港文化、海洋文化、海盐文化交流场所,学者与普通百姓,海边人与陆地人,本土人与外地人,不同身份,不同地域而来的人都可以围绕同一个话题,探究黄沙港过往历史,面对当下更为广阔的前行空间;鱼眼看世界,则是通过鱼的眼睛,告诉人们海洋的奇妙、海洋的危机与如何保护海洋;海洋儿童图书馆面对的是未来世界,拉近海洋与儿童的距离,帮助儿童认识海洋世界……

海王禅寺位于风情小镇的两岛岛尖,以礼塑的观音菩萨为中心,形成了黄海岸边的海神文化地标,成为江苏沿海信佛渔民的朝圣处所。观音菩萨像为黄铜锻造,三面塑身,朝黄海,朝西南,朝东北,朝着每一个瞻仰之人,其目光慈祥,如魂灵观照。塑像高66.6米,仅次于南海观音,为太平洋西岸之最。船行南北,海涛之上,总有人对着拜上一拜,以安顿自己……

渔港小镇的韵味,在本底文化中悠然凸现。

4

黄沙港的鲜味,在海鲜,在河鲜。

海鲜有透鲜之说。

中心渔港每年有20多万吨海鲜上岸,于是,黄沙港的大小饭店,烧出的是太平洋海鲜“大杂烩”,各式海产品,在大厨的蒸、炖、炒中调配出不一样的色、香、味,满足着食客们的享受。

说到海鲜,黄沙港人有句口头禅:本港鲜。所谓本港鲜,两层含义,一为本地产的,这个本地是指黄沙港所辐射的黄海海域,比如带鱼,叫本带。它的捕捞区域就是黄沙港以东海域,北到连云港,南至吕四港渔场等。黄海带鱼腥味小,色泽莹润,肉细嫩,味鲜香,有别于其他带鱼。吃带鱼,黄沙港的食客们一定要本带,就是这么挑剔。本港鲜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新鲜,国家中心渔港,停靠的渔轮来自渤海、东海、南海各大渔场,靠岸的都是鲜货。海之鲜,新鲜为上,这是本港鲜的独特之处。

本港鲜除了带鱼,还有鮟鱇鱼、海鳗、狗腿子、海鲈鱼、刀鱼、马鲛鱼、推浪鱼等。鮟鱇鱼长得不怎么样,但蛋白质丰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又非常低,营养学家认为,鮟鱇鱼所含的胶质能延缓衰老,经常吃食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视力,而黄沙港的“一鱼三吃”,使得鮟鱇鱼身价倍增。

海鳗被称之为黄海潮间带里的小海鲜,麦收时节大量上市,黄沙港人用来清蒸或红烧,揭开锅盖,鲜味溢出半条街;狗腿子鱼,每百克蛋白质含量达到18.5克,而脂肪只有2克左右,减肥人的最爱,且肉质厚实,烹饪后呈蒜瓣状,可与黄鱼媲美。

黄沙港的刀鱼,尽管没有江刀名气大,但价格也不菲。清蒸出锅,细毛状骨刺都难挡食客之欲。

海鲈鱼为太平洋鱼种,但它喜欢在河海交汇处生活,黄沙港海岸淡水河较多,比如运棉河、利民河、黄沙河、新洋港等,鲈鱼产量也很高,且肉肥味美,红烧鲈鱼就成了黄沙港的招牌菜。

推浪鱼生长在咸水与淡水的交汇处,黄沙港沿海的淡水河口都有,特别是滩涂间的沟、塘、河、汊生产量大。生长得随意,在海边不金贵,但营养与其他海鱼比并不逊色,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尤为丰富,吃推浪鱼,黄沙港人把炖汤放在第一位,有“第一鲜”之誉。

5

本港鲜有三大类,除了鱼,还有虾与贝。

在黄沙港中心渔港上货的虾类,除了条虾、基围虾、对虾外,就是斑节虾、皮皮虾了。

条虾适宜炝着吃,炝出的味才是条虾的本味,“到黄沙港吃条虾”,说的就是炝条虾的技艺所调配出的不一样的鲜味。其实也不复杂,全在调料的分寸把握中,另外就是分明的季节。炝条虾的虾,只有清明前洄游的幼虾,过了这个点,壳硬到红,肉质僵老,只能水煮或爆炒,是炝不出条虾的本鲜的,也就不是待客的上品了。

基围虾是海水养殖的虾,因为有了护栏,圈定了这种海虾的生境,叫了基围。吃基围虾,黄沙港的做法简约得有点粗犷,如同基围风格,蒜蓉,油焖,蛋炒,辣子,每一种做法,都成地道。

黄沙港的对虾来自渤海湾,在海鲜类食品中,它的蛋白含量最高,为鱼、蛋、奶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且味甘性温。吃对虾,黄沙港的厨师们首推盐水对虾,盐与水,葱与姜,一锅煮出,就这么简单,汤水都是透鲜的。

学名斑节虾的虾在黄沙港称黑虎虾,其抗氧化最强的虾青素含量高于其他虾20%左右,经常食用有利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所以,黄沙港的吃法是煲汤,让虾青素完全溶于汤中。

皮皮虾又叫虾耙子,也有人叫虾婆子,黄沙港岸边的泥质海岸中多有生长,收捕旺季时,充满水产品市场……

贝类海鲜,首推文蛤,乾隆帝称之为“天下第一鲜”,虽然他不是在黄沙港吃的,但就是这样的文蛤。文蛤夏季走膘,加之雨水过多影响品质,黄沙港吃文蛤,选在春、秋两季,清汤,炖蛋与白灼,鲜美之味,无法言表。

花蛤,是蛤蜊的一种,俗称花甲,是与火靠得最近的海鲜,它的美味全在爆炒之中,葱、姜、蒜、椒恣意之香,怎么也挡不住它的本鲜。

扇贝之名,得于如扇之贝,每年12月底到来年4月,是扇贝最为肥硕时段,其体色泛黄、泛红,为公母之分,一旦走了“伊甸园”,颜色全无,黄沙港的食客喜欢挑拣,但终不能得其真味,除了煲汤,就是蒜蓉粉丝蒸,鲜味一出,就没有人考究它的曾经。

泥螺不属贝类,海边人总是将其归入,就是这样的犟,因为有壳,也不无道理。泥螺有补肝肾、润肺、明目、生津之功效,以酒渍食,防治咽喉炎、肺结核,亦有爆炒而食,两种做法,一个味觉:脆鲜。

海鲜没有贵贱之分,只有烧法不同。

这是黄沙港海鲜透鲜的最好注释。

6

黄沙港区域内入海河道的淡水入海量约占全省沿海淡水入海量的50%,丰沛的淡水资源,不但滋养了广袤滩涂以及多样性生物,也蓄积了大量的河鲜,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佳肴,形成了黄沙港鲜味的另一大菜品。

黄沙港河鲜有席之上品、流水之肴、乡野之味三大菜系。鳗鱼、桂鱼、甲鱼、黄鳝、大闸蟹、河虾等为席之上品,此类河鲜,大多数取于水深如潭的某个河湾,水清且静,在自我净化的天然水域中,生物保证了足够的营养,其上品河鲜的生境,也就成了食客们的味觉要素。曾经的“毛甲蟹”,走过食贫物泛岁月,走进物阜民丰年代,可它从没有从席之上品中走离。黄沙港融海边与河边人家的烹饪之法,调适着上品河鲜的鲜美之味。

流水之肴的美食地位取决于流水,在不息川流中,守住生境的水中之鱼,需要的是超乎寻常的活动力量,比如黑鱼、刀子鱼、白条、鲫鱼、鲢鱼、鳊鱼、青鱼等,总是在不长的顺流而下中逆流而上,且在游弋中捕捉食物,如此反复,使得肉质鲜嫩。而长流之水的品质,亦是鱼的品质,由此决定了黄沙港河鲜的鲜活之美。

黄沙港河鲜的另一特点,就是野味—乡野之味。黄沙港沟渠纵横,河塘相连,地广人稀,野生鱼虾散落乡间,比如龙虾、泥鳅、虎头鲨、昂剌鱼、田螺、蚬子等,小取的人,下得河塘,淌得沟渠,都有所得,也就丰富了黄沙港河鲜的野味,而同样的食材,不同的烧法,黄沙港厨师们总能妙手生香。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