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张同村
美好时光
□张建忠
在记忆的深处,老家张同村总是温暖而亲切的。但凡提及老家,我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浓浓的思乡之情,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我童年的足迹、欢笑和梦想。
今年11月24日,我和妻子回家乡纪念岳父去世十周年纪念日。借机我情不自禁地去洋马家乡转转,巧遇今年81岁的《洋马镇志》执行主编孙湘老师,由于爱好文字的缘故,孙老师将一本《洋马镇志》小样给我看看,我打开目录浏览了一下,一个熟悉的名字跃入我的眼帘——张同村。顿时思绪万千,因为我是彻头彻尾的张同人,她是我的衣胞之地。
40多年前,也就是在我10岁左右的时候,我就听祖父说起张同村名的由来,并且与一位名叫张桐的人有关。这次,一看《洋马镇志》才知道,张同村是缘于一位名叫张桐的女“老革命”而命名。1941年春,新四军和盐东行政公署开辟洋马抗日根据地,派一位名叫张桐的女同志来此地开展民运工作,当时的张桐为四区民运工作队队员,进驻当时北邗乡张姓自然村,发展张永和等同志参加革命,从此点燃了北邗乡革命火种。岳父在世时也曾经告诉我,他在当时的北邗乡担任乡财粮员,相当于现在的财政所会计。张桐后来还担任区妇联主任、区委委员。抗战胜利后,张桐随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张桐在国家卫生部工作。当地干群认为张桐为地方民主政权建立作出了贡献。农业合作化时,由于当地有百分之六七十人家姓张,就把农业社定名为“张桐农业社”,意为“张家人同心协力走合作化道路”,同时为了纪念张桐同志,农业社就以“张桐”的谐音命名为张同农业社、张同大队、张同村。公社将当地改为张同大队,再后来就是张同村。这里的老地名有:光明站、朱家圩、老学校等。1983年恢复张同村名,2000年并入现在的北邗村。改革开放后,张桐两次回老区看望当年一起革命的老同志。张同村的人们都亲切地说:“张大姑回娘家了!”
而我对张同村最有印象的就是张永和老人,也就是当时的北邗乡乡长,按辈分他是我祖父的叔叔。自打我记事时,就认识了张永和这位“老革命”,当时村里党员很少。我清楚地记得他老人家,住在我家东南角老光明站的壕河边上,我曾经在那里钓过鱼、捉过迷藏。那时的张永和还看护地隆河边的树木,只见他老人家身穿一件大袍子,手拄拐杖,整天在树林里转悠,他老人家见到人都是很严肃的表情,因此,我们每次看见他,都躲得远远的。张永和老人一生清清白白做人,他的一个儿子至今还健在,名叫张福珍,今年87岁,是一位老党员,每次村里召开党员会,他都积极参加,为我们晚辈放了好样子。
现在的张同村虽然已经并入了北邗村,但我对张同的情节依然是那么的痴情。每当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会自豪地说:“我是张同村人!”现在的张同村人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家家户户靠种植菊花和养蚕走上了富裕路。我老家的左邻右舍都在盐城大市区或者射阳县城购买了商品房;我们村还成为盐城市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据北邗村党总支书记尹佩勇说,截至目前,北邗村的党员已达到97人,耕地面积6600多亩,农户840多户,1300多常住人口,村民年均收入超过了3万元,成为洋马镇西大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如今,我也离开家乡到县城工作也已27年了,曾经熟悉的那些老人已一个个作古了,但那诱人的菊花香、熟悉的乡音、不变的旧话,仍然萦绕于耳鼻。每当想起,总感觉暖暖的、柔柔的,心头别有一番滋味。
现在,我虽然离开了老家,但年近八旬的老母亲还健在,依然住在老宅子里,尽管工作忙,回老家的时日相对以前越来越少了,但我如同放飞的风筝,无论走多远,那根线永远牵系着我思乡的神经……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