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三重境界
江苏省射阳中学 高一(1)班 陆浩哲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杜子美的思考,反映了其心境的三次转变。
第一境:叹自身之凄苦,长诗中讲述了一个风卷走屋上茅草,杜甫去寻的故事以及其引发之感想。杜甫本京兆人士,虽出生于世家,但家境并不殷实,不幸被卷入安史之乱,南下避灾,在友人帮助下修筑了一间茅屋,暂时安定下来。
可不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秋风席卷,让这个家雪上加霜。“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纷纷扬扬的茅草上下翻卷,不定落处,也恰如杜甫自己漂泊凄苦的生活,可叹其一生为家国,最后自己却这么凄苦贫困。
第二境:哀民生之多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杜甫发出了对“南村群童”的控诉。然而,心系天下苍生百姓,胸怀宽广的杜甫会因此怨恨这些人吗?不,他不会,他思考,若为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何须为了几根茅草徒费心力?源其根本,不过是战乱频发,人民缺衣少食罢了,不然,为何会“公然抱茅入竹去”呢?
第三境:悲国家之多灾,欲舍己以庇天下寒士。“屋漏偏逢连夜雨”,戏剧性的是,失去屋顶后,大雨俄顷而至,我相信,这并不会这么巧合,而是杜甫对这个国家的希望已几近破灭了,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无顶草屋,不正像那在安史之乱中破碎飘零的国度吗?杜甫内心的哀愁、担忧、悲伤,乃至于绝望几乎都在一瞬间迸发出来了,“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何由彻”和前文的“未断绝”相照应,不仅进一步写出了艰难的处境,痛苦的生活体验,更是强化了其内心的情感。
但,若仅限于此,杜甫也不会是杜甫了,他的胸怀之宽广,心态之积极,也在这一境中体现了出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诗之意境层层递进,情感也随之到达了高潮阶段,甚至为了实现理想,不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三境,从叹自身,哀民生再到悲国家,从怜自,同情人民再至庇佑天下,从对国家、对君王的期望到绝望,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子美三境,胸怀宽广,意境深远,层层递进,推己及人,以小见大,实属千古第一!
指导老师:苗红艳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