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1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乡土
2023年11月18日

小闸春秋

阅读量:634

陈俊玉

“一闸分两水海咸河淡”求下联。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射阳闸建成时国家水利部一位老工程师留下的。看似简单,但至今还尚欠着当年建设者,求共认且公稳的下联。都快七十年了,可见这一闸之艰难,一闸之厚重,一闸之伟岸。这可不是仅仅局限于文字层面上的游戏,这是一位水利老人对国运昌盛,对水利自主建设的美好向往,只有建闸才能海咸河淡,才有鱼米之乡,才会国运昌盛。而这座刚建成的大闸从设计到施工,全部都是外国人一手承包的。

射阳境内新洋河与射阳河一样,都是通海水域,解放初由于国家经济窘迫,物资匮乏、技术落后,还无力修建十几孔乃至几十孔的大闸。为防止洪水泛滥,海水倒灌,为保护农田灌溉,促进生产,当地政府只好在大河两岸筑坝修堤,在重要河口建造小闸。从此小闸就像一座座烽火台联筑于连弥延长的万里长城,担负起外阻猛兽、内护家园的重任。

在我老家黄尖境内与新洋河联通的就有新滩、涵洞、袁子先、洪义和黄尖中心河等五处小闸,承载着全镇水域疏通,水位升降,水源积蓄。尤其是靠近我家的中心河小闸,还要兼顾着水海产品运输船的集散、商船和小取渔船的进出。

我们黄尖人都称新洋河为母亲河,而镇中这条河我们则尊称她为生命之河,当初小镇东西两条街几百户人家共饮一河之水。而小闸就是这条生命河的守护神,只闻潮汐,不记辛劳。

其实小闸不小,当年也是镇上屈指可数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同时也是我们儿时的娱乐场所。一有机会就把块块闸板摆平,放上芦席,晚上与小伙伴们一起纳凉。闸爪处更是我们垂钓的好地方。闸塘是小闸流水的缓冲带,所以很深,扎猛子以能拿到闸塘深处的砖块为荣。小闸的两则水泥坡面下方是“敌我”双方的俺体与小伙伴们的战场,时常搞得小闸沙灰四起,尘土飞扬,小闸不厌我等其烦,默默看着我们快乐成长。

小闸不矮,因为闸下要行船,桥面设计较高,小闸是我们上小学时的必经之路,下雨天的泥泞与陡峭,途径的人们不免出言不逊,怨声载道,小闸默默承受,无怨无悔。

小闸的闸夫更是一位令人敬畏的老人,每当开关闸时他都是凶巴巴的不让我等靠近,长大了才知道他都是为了安全为了我们好。关闸时他每吊起闸上的一块闸板,总是颤抖着双臂,尽力翻转推拉绞关,而更难的是在闸板进闸槽的瞬间,老爷子还得抬悬起一只脚,踏着闸板,慢慢松动绞绳让闸板归槽。而开闸闸板出闸槽时,也是要悬抬起一只脚,在将闸板蹬出去的同时松点儿绞绳,那可都是力量与技巧的有机配合,若有失衡与闸板一起跌落,后果真的不堪设想,现在想起都有点后怕。宋老爷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天的动作,长大离开家乡时,老爷子还在继续。此时仿佛还能听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也仍然是宋老爷子晚间敲打铜锣的平安呼唤。他因长年挂着个旱烟袋,患上了咳喘病,导致音带受损,沙哑的声音由远而近,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磕磕绊绊翻过小闸,其声渐行渐远。每每想起,真的令人崇敬、怜爱、酸楚、动容。

小闸是有灵性的,他与闸夫相伴几十年从未出过差错。默默地坚守。坚守着职责,造福一方;坚守着大爱,传递能量。在这小闸上,我、我们曾搀扶过盲人过桥,拉扶过负重的行人,拖扶过下坡的车辆,在这小闸上我曾扔下肩上担水的木桶,纵身扎进深水,救起邻舍黄家的溺水孩童,冥冥之中,小闸教化着我,教化着我们做一个能承载且勇于担当的人,做一个有爱心且传递正能量的人。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伟人高瞻远瞩的号召下,全国大兴水利工程,我们射阳县境内人工开挖拓宽了西潮河、运粮河、黄沙河、运棉河等通海大河,在射阳闸、新洋闸建成后,通海大河之上都相继建成大闸,控潮泄洪的功效空前提高,再加之沧海桑田,海堤东移,内堤整平还耕,水系重组。慢慢小闸就像劳累一辈子的老人,带着安逸神态与岁月沧桑,终成使命。闲坐在老槐树与竹林之间,静看夕阳,满面霞光。

再看小闸的桥面早已下移,两端与道路水平相接,不免感慨万千!时代造就了小闸,小闸见证了时代的发展进程,从一穷二白到繁荣昌盛,实现了水利老人的美好向往……不由激发起我对当年老工程师那句上联的灵感——

上联:一闸分两水海咸河淡

下联:周易合乾坤鳞潜羽翔

横批:正道沧桑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