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9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全民阅读
2023年09月28日

字说“中秋”

阅读量:403

杜学峰

中秋节由上古祭月习俗演变而来。《周礼·春官·典瑞》中有“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就是用礼器圭璧祭祀日月星辰。最初“祭月节”是在“秋分”这一天,但是“秋分”之日未必有满月,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即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中,本义是带旒的旗。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中”像飘扬的旗。上下为飘扬的旒,就是飘带;中间部分代表范围,表示旗立在当中。小篆字形简化,为后世所本。甲骨文中记载当时常用这种旗来测量风向和风的大小,或者部族议事的时候立旗以聚集民众,旗一旦立起来,人们就从四面八方向旗聚集。所以,中引申为“里面、方位在中央、中间的”等义,《说文解字·丨部》:“中,内也。丨,上下通。”中秋就是整个秋季中间的这一天,即八月十五日。

甲骨文中另有与“中”相近的字形,表示的是仲,《说文解字·人部》:“仲,中也。从人、中。中亦声。”《说文》以人与中结合会人的排行之意,所以“仲”的本义为伯仲之“仲”。《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古代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字叔重,说明他在家应该是兄弟排行老三。仲引申指时令的排列顺序,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度三个月按孟、仲、季排列。秋季的三个月依次为孟秋、仲秋、季秋。仲秋即秋季的第二个月,八月。《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甲骨文、金文秋像蟋蟀形,蟋蟀鸣叫则秋至,所以借为表季节之秋。秋天是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秋收后要焚烧秸秆作为土地的肥料,所以甲骨文另有下加火形,为籀文所承袭。《说文解字·禾部》:“秋,禾谷孰也。”籀文左上角和战国文字右边都加了禾作为构字部件。小篆省作左火右禾。隶书作左禾右火,为后世所本。因为禾谷每年秋天丰收一次,所以秋又可以表示年。

或许因为中和仲的古文字字形相近,文献中也有“中秋”指秋天的第二个月,与“仲秋”通用的现象。《周礼·夏官·司马》:“中冬,教大阅。”郑玄注:“中,仲也。”随着语言的规范化发展,现在这两个词各司其职,“中秋”成为“中秋节”的简称,“仲秋”则指秋天的第二个月。

先秦、两汉时期的祭月活动重在向月示敬,游赏并不盛行。唐宋以后,中秋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盛行。山河的旁落、征人的思念,也让象征“团圆”的中秋圆月变得弥足珍贵,并产生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感人至深的诗篇,千百年来一直寄托着人们渴望团聚、共享天伦的美好心愿。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