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9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3年09月26日

粘炒饼敬月光的幸福

阅读量:995

□许佳荣

中秋节还没有来临,儿子早早地送来了一盒包装精美的苏式月饼。打开一层层包装物,露出了八只月饼单薄的真面目,既没有看相,也没有品相,但不管如何,儿子的孝心倒是真的。美食在手,思绪难平,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母亲做粘炒饼敬月光过中秋节的幸福味道。

小时候的生活较为贫苦,从来没看见月饼长啥模样,只知道中秋节之前,母亲用刚刚收割下新上市的糯米,去河边码头淘净浸泡约一个小时,然后沥干水,由父亲拎着倒入石臼,踩着厚重的碓,一下接着一下的砸下,凭着慢工出细活的坚韧,糯米粒逐渐变成粉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粉粒越发细腻,母亲则用筛子筛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放在簸箕里晒上两三个太阳,便成了质地最优的圆子粉。

转眼间,八月十五接踵而至。这天饭后,母亲用面盆盛着干爽的圆子粉,兑上适量的水,和成黏稠状,边洗净铁锅,在锅的四壁搽些菜油,由专门烧火的父亲掌握着恰到好处的火候。锅里油要沸腾时,母亲双手麻利地做出敬月光的宝塔状粘饼,紧贴在锅的四壁上,盖上锅盖,大约10几分钟揭开,用铲子挨个儿翻个身,再用文火慢慢闶,就这样宝塔形粘饼出锅了。然后做均匀的粘饼,里面放些炒熟的芝麻和极少量的红砂糖。一只只圆形的粘饼在火候下,慢慢定型。许是生活的贫瘠,粘饼的香味冲击着我们的鼻腔,纷纷围拢在母亲的身边。刚出锅的粘饼氤氲着热腾腾的烟雾,考虑到晚上敬月光,母亲只允许我们吃两块。于是,我嘴里咬着一块,手里拿着一块,跳跃着往巷口向同伴们显摆去了。咬一口,芝麻馅的喷香连着红砂糖的甜,和浓烈米粉的檽。那家乡的滋味嵌入骨髓里,久久难以忘却。

母亲是做粘饼的人,每到中秋忙碌不已,却吃不上自己做的粘饼,“儿多母受苦”是当时无法改变的囧境。

母亲吃不到,而我们又吃不饱,只好趁晚上各家各户敬月光时,去偷食各种贡品,以解饥饿之苦。偷贡品是老家一带的风俗,给贫穷的儿时增添了细许的幸福涟漪。

记得我家隔壁住着学林叔一家,他在公社农具厂做会计,家庭条件自然比我家殷实。待晚上九点多,我们几个玩伴悄悄地潜入他家的院落,借着皎洁的月光,只见天井里的小桌上摆放着菱角、花生、莲蓬、西瓜、月光糕、石榴、粘炒饼和苹果,贡品真不少呢!

心动不如行动。玩伴们纷纷往口袋里灌花生、抓菱角、拿苹果,很快,桌上的东西破了相。我胆小,刚碰粘炒饼时,学林叔和大婶从堂屋里走出来,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了七八块拔腿就跑。在一阵阵“站住,别跑!”的责怪声中,我们来到村西的场头,分享着战利品。

那天晚上,菱角、花生、石榴、西瓜吃了个遍,但吃得最多的还是那粘炒饼,软软的、甜甜的、黏黏的、糯糯的味道,至今都忘不了。

或许每一个人的记忆里,喜欢的美食,喜欢的人还有喜欢的事儿,都在某一个温馨角落里珍藏着。

故乡的粘炒饼,就是那幸福的珍藏。

如今物质条件好了,粘炒饼成稀罕的美食。我品赏过很多口味不同的月饼,但总感觉不及家乡粘炒饼的味道。或许是那个贫穷时代的粘炒饼,成了一年一度的稀有食物;或许是那质朴的食材成就了粘炒饼的醇厚香甜;或许是土里土气的本真味道才是大自然的味道……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享时”。中秋佳节,故乡的粘炒饼,是小时候的味道,也是家乡的味道。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