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漫笔
□俞海云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又是一年中秋节来临,仰望夜空,皓月如盘,儿时和父母一起过中秋的一幕幕场景如幻灯般浮现在脑海里。
每年的这天晚上,母亲下午不去田地,早早儿准备晚饭和水果,父亲也比平常回来的稍微早些。父亲给毛驴铡好草料后,紧忙着把家里的那群绵羊赶进羊圈里拌些饲料吃着。而后,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
夜幕降临,云雾稀少,月光皎洁。饭后,父亲特意擦脸洗手,端出小炕桌摆置在院子中央,招呼母亲在小桌上一一呈献月饼、籽瓜、苹果、红枣等。他先点燃清油灯,又点燃三炷香恭敬地插在小香炉里,再点燃三五捏黄纸,口中念念有词,大意为祈祷风调雨顺、家人和乐平安、庆贺生活美好等。过一会儿,父亲用手指头逐样撕掐些月饼、瓜果的屑末,轻轻放进一个清水碗里,站起身来使劲儿泼向房顶,说是在祭拜月神娘娘。最后,父亲端坐在土台的边沿抽旱烟喝茯茶,还打开一瓶酒。
这时,全家人依然团簇于方桌周围,相互招呼谦让着吃月饼、水果,说些“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逸闻趣事,热热闹闹。当晚,我们还可以吃到很多食物,譬如:绵甜的籽瓜,水煮的洋芋、苞谷棒子,炒熟的麦子、黄豆等。
其实,中秋期间恰是一年最忙累的时节,掰玉米、剪高粱、刨花生、挖洋芋、拔谷子、碾场、放羊、耙地、浇灌、积肥……一件挨着一件的农活,父亲难得半刻清闲。于是,短暂的歇息片刻就成了他的假期。父亲提着小酒壶倒满酒杯,一杯一杯慢慢啜饮。我参加工作后,曾陪着父亲喝过几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趁着大人们絮叨的空隙,我和几个小伙伴相约结伴去村外小路上转转。月色朦胧,信“脚”由缰,谈论我们原本简单直白的憧憬和心愿。四野静寂,月色朦胧,山峰的轮廓影影幢幢。走着,走着……直到听见夜猫子吓人的叫声后,才悄然返回。
童年,细雨纷飞,家境贫寒,父亲、母亲和兄弟姊妹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少年,求学的泥泞路上,父亲瘦削的肩膀背着单薄的我,趔趄前行。青年,辗转于城镇边缘,颠沛流离。人至中年,住进这座小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然,父母归去,小儿亦远赴异地求学、工作。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自从升入初中住宿读书,以及参加工作后,大多在学校度过,中秋节就没有那么隆重的意味了。定居县城后,年龄渐长,我对节日的企盼亦渐渐寡淡,但对亲情的留恋却与日俱增。现在,吃着从市场上买来的月饼,一口一口咀嚼,实在没有当年的香味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蓦然回首,时过境迁,有些爱,一转身成了回忆;有些人一挥手,成了背影;甚至,有些美好,一回眸,成了故事……一路的酸涩和孤单,只有独自去品尝和体会。世人笑我,命比纸薄,心比天高,只能报以淡然一笑。但我依然坚信,只要心不被蒙蔽,就可以感受这个世界的每一滴欢乐和幸福。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夜已深,月光斜斜地从树隙间钻下来,斑斑碎影撒在地上。落叶纷飞,远山寂寥,天空寒星闪耀。现在,我已疏忽长大,不得不学会在懂自己的人群中漫步。又想到,未来的征程上依然挚握些许真情前行,且相互陪伴着一起触摸未知的年轮和风雨,给予内心一份永不灭失的从容抚慰,我已心满意足。离开家乡三十年了,生活在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小城里,其实一直挺怀念儿时那亲热欢乐的节日气氛。
“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中秋节,又称“八月节”“月夕”,亦称“团圆节”,与春节、清明、端午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静静地眺望远处,睫毛早已沾染了雨水溅来的雾气,用手指轻轻揩拭,有着丝丝的凉意。时值中秋,遥遥牵念我的亲人们。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