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韵绵延润心神 文化惠民乐开怀
——县推进淮剧文化发展掠影
本报记者 高陈斌 见习记者 李想 胡楠
从1952年初砖墙草盖,长凳座席的“合德人民剧场”到1963年9月增加电影放映功能的“射阳县人民剧场”,再到如今灰砖细瓦、古朴典雅的县淮剧文化剧场。70余年来,射阳淮剧发展犹如射阳河之水源源不断、奔腾不息,淮剧之韵也已深刻融进鹤乡人民的血脉里,并为城市文化底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戏育人,以人促戏。多年来,我县始终将传承发扬淮剧文化放在突出位置,早在2008年,便将淮剧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历届县委、县政府坚决扛起传承发展传统戏曲的大旗,背靠传统创新发展,扎根乡土服务百姓,丰富传统淮剧时代内涵,传播本土特色文艺精品,打造特色惠民活动品牌,推动淮剧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宝砚记》《将军泪》《难咽的苦果》到现在的《和顺村上的那些事》《雪枫卖马》《金杯·白刃》等多部精彩作品在国家和省级会演中屡获殊荣,始建于1955年的县淮剧团也先后斩获“全国优秀基层院团”“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孤芳自赏,只有将台子搭在群众中,才能把这场文化大戏唱好。2022年9月投资约2600万元的县淮剧文化剧场正式开放运营。一年来,在剧场红帷彩灯的照耀下,《牙痕记》《刘胡兰》等一出出好戏接连上演,精湛的唱腔、出神的动作引得观众连连叫好。同时,为了让淮剧真正走进百姓身边,县淮剧团对县城百姓大舞台的“海右戏苑”进行提升,除了对舞台口的门屏建设外,还在观众区放置戏曲塑像、安置座椅,通过一台多用、一地多用、一建多用,将精品淮剧送到群众家门口,不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吸引培育了一大批淮剧爱好者。“看戏有了专门的场子,每周六不管刮风下雨,我都喊上几个老朋友去看演出,我们都感到非常开心。” 淮剧老票友张红贵感慨地说道。
俗语言“台上一分钟,台下练十年”,一次又一次的精彩演出无不凝聚着戏曲演员们辛勤的付出。“走位再往前一些,眼神在生动点,步子稍微快一些,跟上节奏……”日前,记者来到县淮剧文化剧场,只见舞台上县淮剧团演员们正在排练小淮戏《满分局长》,小到每一个动作眼神,大到演员出场站位,看似两三秒的片段,演员们却要数十次的反复练习,“我今年刚从盐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来到这里虽然非常辛苦,但学到了很多实践经验,对我成长很有帮助。”今年21岁刚进入县淮剧团的万思源是参加今天排练中的一员,在交谈中得知她学习戏曲表演已十年有余。
“黄海波涛托朝阳,万顷滩涂披霞光。天蓝地绿新气象,‘世遗’风华映海疆……”优美的歌声唱响射阳大地。8月25日晚,由县淮剧团演员房忠坤、倪悦、严政、于利菁表演的《鹤乡美》登上中央电视台11频道《一鸣惊人》栏目,这是县淮剧团第七次亮相央视。“因为从小热爱淮剧,今年是我学习淮剧的第9年,我今后会更加努力训练,将更好的作品呈现给观众。”面对镜头的房忠坤如是说。
为了让淮剧传统文化在射阳大地上生根发芽,县淮剧团常态化开展淮剧进校园活动。“圆场、踢腿、把子功……”日前,在射阳县外国语学校报告厅里,淮剧老师王慧为小朋友们示范了一段唱腔,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深深吸引着台下的小观众,她深有感触地说:“教小朋友如何唱淮剧,让他们对家乡戏有一个概念,相信这些小孩子在大环境的熏陶下,学生会喜欢淮剧,自觉成为淮剧的传承者。”
文化的核心是活力,它不仅需要像房忠坤、万思源一样的青年人,更需要新的精品力作。而作为一个县级院团,我县淮剧团何以精品迭出、屡结硕果?答案在一次次创作和演出中越发明晰。“把戏演到人民当中去,是剧团的信念。”县淮剧团团长翟学凡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2020年,由县淮剧团精心制作的江苏省第一部反映抗击新冠病毒组合淮剧《诊途情》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众志成城的力量随声声淮腔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前,我们正在创作一部乡村振兴题材的新剧《我家住在渔歌村》,已经修改了9版,预计11月份可以呈现给观众。”翟学凡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介绍道。他还表示,演员的价值就在舞台上,用淮剧唱响射阳好故事,凝聚社会正能量,是文艺人最大的使命。
多年来,我县依托淮剧文化剧场、杂技艺术中心、百姓大舞台等专业演出阵地常态开展淮约周末和淮约周三、淮聚老街、淮韵周课等品牌惠民活动,让广大射阳百姓周周有剧看、周周有戏学、周周有互动。据悉,2022年县淮剧团完成各类巡演423场次、淮剧传承授课150课时,“品戏曲、习淮剧”等丰富多彩的淮剧文化互动活动持续开展,鹤乡大地上处处充溢着厚重的江淮戏韵。
如今在射阳,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小洋河畔传来阵阵淮腔,不少淮剧爱好者在小广场、天桥下穿戏服、开直播、秀唱腔……引得无数行人驻足倾听。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