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9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乡土
2023年09月23日

远去的折子

阅读量:752

陆军

在农建四师暨淮海农场历史陈列馆互动区东侧,有一座用折子围成的粮囤。有一次,我带着孙子在互动区游览时,孙子很是好奇,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这可是爷爷和老太以前装粮食用的折子,但现在不再用了,过去它的用处可大哩!

“那为什么这里还有。”看着孙子迷茫的眼神,我说,这是为了情景再现,目的是在这里建一个形似过去的粮仓,既让经历者缅怀历史,又让后来人不忘来时路。

折子是专门用来囤储粮食的物件,它是用芦苇编织而成,一卷折子宽约0.3米、长约十几米。小时候,我们连队的田里生长小麦、大麦、黄豆和水稻,而这些粮食收获后需要保存,当时又没有多少仓库,于是就在晒场边就地用折子来仓储粮食。

折子储存粮食看似简单,过程也很复杂,不是所有的人看了都会弄的。先是在晒场边用泥土垫高囤子的根脚,以防止过大的雨水来不及排而浸泡到囤子。然后在根脚上用砖块铺成四五米直径的底脚,表面用水泥砂浆简单刮一下,这样粮食囤脚就做好了。

当粮食收获晒干扬净后,就需要将粮食进仓或就地囤储起来,防止粮食被虫鼠危害和雨水侵袭。在囤粮食前,先用干爽的稻草和麦秸草铺在囤脚上,秸草上再铺一层塑料布,这样就可以较好地隔离自地面上升带来的潮气。然后将折子围成一圈,用绳子固定好后,就一边安排几个人扛着笆斗往折子围成的圈内倒粮食,时不时地安排一个人上囤在圈内旋折子,确保折子在粮食堆积的过程中呈螺旋状盘高。等囤子的高度近两米时,就会借助登高梯扛上去倾倒粮食。

旋折子是一种技术活,不是所有人看了就会旋折子的,过去一个班排往往也只有一两个人会旋,否则旋不好的话,会多用或少用折子,更会发生粮囤倾覆的麻烦。

一般粮囤的高度在三米上下,等粮囤要完成前,顶部要做成中间高、四周低的圆锥体,这样便于下雨时雨水顺势淌掉,不致形成洼塘而倒灌进囤子内。然后铺上一层干草,再用塑料布蒙上一层,其上再用干草堆积,形成一个爽水的尖顶。因为当时塑料布紧缺,囤尖要用草做成比囤身要大的草棚,下方囤柱还要用草帘转上一圈,最后再用草绳拉上几道固定好囤头,这样粮囤就做好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之前的仓库,因为建造结构简单,许多仓库又没有铺设地坪,虫鼠猖獗,不适宜散装粮食,部分仓库还因为粮食膨胀发生了库房倒塌的现象,所以粮食仓储主要是以折子囤储的方式进行。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塑料薄膜敞开使用,粮囤上省去了草帘和秸秆做成的覆盖物,全部由塑料布上下整个蒙了起来。之后又由于农场标准化水泥晒场的建设,仓库建筑工程质量的增强,不仅仓库满足了粮食散装的条件,户外晒场也承担了堆放粮食的功能,一张薄膜就可解决临时储存的难题。这时那种过时又费力的折子囤粮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多余的折子就变成了人们浸泡稻种时的折圈或烧锅的柴火。

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农场粮食收购龙头企业的建立,特别是标准仓储库的建设,粮食收获季节,粮食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收购单位,既省去了储粮带来的一系列的麻烦,又节约了很大一笔储粮成本,还更有效地保障了粮食的安全。只是这些连队(后称之为大队)的仓库,也就失去了粮食仓储的功能,成了单位堆放肥料和杂物的储物库。

远去了的折子,预示着更美好的未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