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9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钩沉
2023年09月16日

一张宝图

—— 《张謇与射阳》节选

阅读量:1744

颜玉华

张謇门生测绘的《海滨荒田图》

(张謇在上海大生公所内宣传苏北沿海滩涂开发前景)

 

地图绘制揭传奇,息壤秘闻从此知。

沪上扬名商贾抢,庙湾垦植进行时。

状元开讲

张謇的废灶兴垦蓝图是宏大的。从1901年在南通创办通海垦牧公司这块“试验田”和先导区取得成功后,在张謇的组织和推动下,南起启东川流港,北至陈家港,长700里、宽100里,在数万平方公里的黄海滩涂上出现了空前的废灶兴垦热潮。从1901年开始,至1936年止,张謇及其他旗帜下的开发团队先后创办了大小垦植公司100多家,在当时,其开发面积和垦植公司总数占全国之首。

然而,人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即地处北纬33度、东经119度的射阳县(时属盐城、阜宁)为什么较大规模垦植公司多达42家而占各垦区之首?为什么民国代总统冯国璋、广东省省长朱庆澜、民国首富周扶九这样的风云人物,竞首选射阳投资圈地办公司?

原来,个中原因与一张地图有关。这张地图叫《海滨荒田图》,是由张謇的得意门生江知源、章静轩、束勖俨、秦亮夫等人实地勘察,吃尽千辛万苦,花了两年时间测绘制作而成。

这幅地图将整个苏北沿海滩涂的状况,包括地质地貌均标注出来,还将不同海区的潮汐,成陆和变迁历史作了专门记录,作为地图的说明。

对于这张图,张謇如获至宝,将其挂到书房,眼镜与放大镜交替使用,反复观看揣摩了好几天。他用红蓝铅笔打上记号,细读测绘小组提供的说明资料。张謇十分高兴地对测绘小组成员说,你们送给我的这张宝图价值万金!

说明材料中有段话引起了张謇的特别注意:在大丰以北,淤黄河以南,属阜宁县庙湾区域的700多万亩滩涂,向海淤长延伸最快,实测新增滩地面积每年约一万亩,且有天然的210公里长的宽阔射阳河穿越县境,由“蚂蚱港口”(1920年2月被张謇改为“小庙港口”)入海,内河航运和海运交汇,曾有外轮经此港口进入射阳河直达阜宁,实现海河联运,大达公司的轮船经串场河直达盐城后可进入庙湾垦区。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引起了勘察测绘小组的高度关注,此区域的方位是北纬33度……

张謇在地图上北纬33度区域位置上画了一个红圈,向勘察测绘小组成员许诺,看来这块区域是庙湾场700里黄海滩涂上开发前景最好、潜力最大、自然禀赋最优越之地,你们最先发现的,同意你们先行去此地兴办垦植公司。

这个地方的优越条件正是后来张謇动员和吸引冯国璋、朱庆澜、周扶九、张佩严等上层人士来射阳设立公司,投资开垦滩涂的重要原因。

一番功课做完后,1915年春节过后,张謇在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大意是:南通大生纱厂总理张謇定于乙卯年元宵节当晚,在上海新北门外天主堂街的大生公所内,宣布开发苏北沿海滩涂等重要事项,敬希各界朋友光临云云……

1915年的张謇已今非昔比,他大力倡导并践行的“棉铁主义”和“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已开花结果。1895年,他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自开工后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1901年起在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在吕泗、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兴办了大达轮船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数十家企业,并投资江苏省铁路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厂等企业。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又在天生港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与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他运用积累的资金着手创办新式学校。张謇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高等学校和职校、专科学校近400所。在普通教育中,又构建起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的教育体系。他的教育思想与办学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謇创造的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商业神话,当时上海乃至全国的政界、商界大佬、名流看得一清二楚,羡慕不已。张謇在报上刊登广告,高调宣布重要商业资讯,必有重大商机,谁也不愿意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日下午6点钟前,大生公所的小礼堂内已经座无虚席。

张謇将《海滨荒田图》高悬礼堂主席台正中,七点整,张謇开始面对地图宣讲苏北沿海滩涂开发的美好前景。通过张謇的反复推介,上海的投资者们对整个苏北沿海滩涂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对地图中标明的北纬33度、东经119度的那块地方关注的人特别多。

张謇发现大家对这块地方感兴趣,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状元雄才,详细地对这个方位的开发优势进行了说明——

这里属于阜宁县庙湾场,该区域有一条横贯东西入海的天然的110公里长的射阳河,具有水上大通道的运输功能,处于该区域中心位置的周家墩(合德)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产品集散地和商业中心,“苏北小上海”蓝图必现。本公司开设的大达轮船公司直达盐城后可进入射阳河通道;蚂蚱口(小庙口)是河海交汇的港口,所产棉花、海盐等产品可以通过海运至南通、上海等城市,亦可经射阳河运往各地。

张謇特别对这里的土地资源进行了一番引经据典又诗情画意的精彩描述。

古代传说中有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称之为息壤。《山海经·海内经》中写道“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庙湾这一大片约2795平方公里的土地(射阳)就是这样一块永不耗减、自己不断生长的息壤。

张謇继续说: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沿黄海岸线苏北盐城地区先后成陆,在今盐城境内置盐渎县,北纬33度方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因盐城境内已发展成人烟稠密、农业发达、渔业兴旺、盐铁手工业繁荣的小城镇,遂改盐渎县为盐城县。唐代,经历了“贞观之治”后,国家物资丰富,社会秩序良好,盐业生产也有了很大发展。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盐城以免除徭役为优惠条件,招募无业游民到两淮地区煮盐。唐宝应元年(762年),刘晏兼任盐铁使和两淮转盐运使,盐城境内当时设有淮南道海陵监和盐城监,海陵监署在东台场(后移至泰州),盐城监署在盐城。其中有了阜宁庙湾潮汐海滩雏形,到了宋朝修筑范公堤,范仲淹初任西溪盐官、转任兴化县令时,上奏朝廷获准后组织四万民工几经挫折筑成的挡潮大堤——捍海堰。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黄海之滨,雄伟壮观。北起阜宁,绵延于湖垛、盐城、东台、海安、如东、南通等地,直抵启东吕四港,长五百八十二里,几乎横亘江淮之间。它拒万顷汹涌海潮于大堤之外,护千顷良田于大堤之内。后人评价说,范公堤以民心为土、以清正为石、以坦荡为木、以忠诚为基,筑成宠辱不惊的浩然大堤。范公堤挡住了一波又一波庙堂的贪欲,挡住了一轮又一轮的江湖侵袭,护住了一年又一年内心的圣洁,护住了一代又一代正气的延续。为了纪念范仲淹,便把这捍海挡浪的大堤称之为“范公堤”。

苏北平原上,沿着大致平行海岸线的方向,有一条南北向绵延、发育程度不等的沙堤,这就是当年的捍海堰。这是一条重要的地貌界线,标志了全新世内相当长时期的古海岸线所在。苏北的海岸线基本稳定在范公堤一带。而从南宋开始,原来经山东流入渤海的黄河,改道引淮河水道经江苏流入黄海。黄河洪水携带的泥沙汇入黄海后,沉淀淤积、辐射,致使苏北的海岸线不断东移,陆地扩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到了元明时期基本形成庙湾(射阳)滩涂之形,成为生机勃勃的沿海陆地。据有关资料记载,盐城离海岸70多公里。苏北的海岸线迅速外移,陆地迅速扩展,从范公堤的位置可以估算,黄河搬入黄海的泥沙在前后300多年时间里,便给苏北平原淤填出1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而北纬33度这块地方是可以再生的。这块生生不息的息壤,是大自然馈赠的一笔巨大财富!

状元公越讲越来精神。他说,北纬33度成陆是渐进的。洋流与潮汐形成了这块不断成长的土地,每年以8000到10000亩面积向黄海推进。有史以来。在全国有海岸线的区域中,这个方位“长地”最多最快。这里拥有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海涂型生态湿地,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霜期不长,气候温和而湿润,年降水量为1023.6毫米,无霜期220天,年平均气温为13.6℃,低于-5℃的严寒日数年不足10天,高于35℃的高温日数年均不超过6天。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滩涂资源。有滩涂面积近百万亩,每年尚向海洋延伸近万亩。滩涂沼泽广袤,水草肥美,鱼虾、贝类丰富,是鸟类繁衍的“天堂”,吉祥鸟丹顶鹤选择在这里越冬,是名副其实的仙鹤之乡。

张謇讲完历史和现状,客商们似乎还不太明白庙湾一带“生长”土地的原因,前排有人提问,北纬33度的滩涂能“生长”到何时?

张先生有备而来,即席来了一段抒情诗式的描述——

有人说,阜宁庙湾2700多平方公里大地是从黄海里长出来的,是黄海的“儿子”。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全面,也不公正,还有黄河、黄土高原要站出来认这个“儿子”。

沧海桑田。从相关历史资料考证,北纬33度这块待开垦的处女地是大自然的恩赐,唐朝以前,射阳区域是茫茫沧海。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泗入淮”后,带来大量泥沙,海潮受月球和太阳引力的影响,形成周期性的潮汐涨落。潮汐随着月亮的圆缺,每天不同时辰来而复去,半月一个轮回。潮汐在涨落之间,对这里的沙岸就形成了搬运和沉积作用。浑浊的海水沉淀下来,就成了新的土地。俗说:“一潮淀三分”,潮水天天涨落,土地便增长不停。自宋代以来,这里的滩涂已向大海延伸四五十公里。当年的范公堤距今天的黄海水已近百里之遥。在东部黄海区域淤积,海岸不断向东推移。这里大部分为明代以后逐步成陆,明弘治七年黄河北徙后,泥沙来源虽然大减,但北部因黄河将黄土高原的大量黄土输送到黄海后,被波浪、海流推到东沙港(射阳)以南海域沉积而使海岸线持续东移而逐步成陆。因此,应该说这块土地是黄河、黄海、黄土高原这“黄氏三儿女”共同“创作”出来的一部“经典杰作”。

是莽莽的黄土高原为这部“杰作”的问世作出了巨大贡献,它为这部“杰作”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素材”——土源。平均海拔2000多米的黄土高原上的黄土资源实在是太丰富了,它们成千上万年地堆积在那里、闲置在那里,大自然不能容忍这么多的宝贵资源白白浪费,于是,雨水“勇挑重担”将黄土高原上的大量黄土冲泻到奔流不息的滚滚黄河中,向黄海运送。

是滚滚的黄河忠实地履行了“搬运工”的职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一泻千里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展现出雷霆万钧之神力,年复一年,黄河不知疲倦地将黄土高原的厚重黄土搬运到浩瀚的黄海里,每年向茫茫黄海运去的泥沙大约有16亿吨之多!

是茫茫的黄海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将黄河跋涉千万里运送来的黄土高原上的“厚礼”全部笑纳,聚沙成滩,集土成涂。通过长期的沉淀、回流、辐射,选择在北纬33度24至34度7、东经119度59这块海域淤结缔造成滩涂。由“潮下带”过渡到“潮间带”,再推进到“潮上带”,经过黄河、黄土高原和黄海千百年的共同努力和联手打造,终于孕育出了面积为2700多平方公里的一块新大陆——这就是美丽而神奇的北纬33度(射阳)大地。

如果一定要让庙湾大地认祖归宗的话,黄河、黄土高原是庙湾大地的父亲,黄海应该是母亲。

“黄氏三儿女”孕育的这位幸运儿的遗传基因是得天独厚的。厚重的高原黄土,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纳百川、聚宝藏的黄海潮汐,温和湿润的良好气候……这些独特的重要自然元素,为这片大地注入了无穷的正能量,构成了特有的资源禀赋,这里成了一块流金淌银的“风水宝地”,有人问这地方的滩涂生长到何时,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只要黄河和黄海的水是黄色的,这里的滩涂就会不断地向大海推进……

张謇一番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的演讲,让一帮名流、大佬、高官听得如痴如醉。其实,他的演讲内容全部来自门生们的勘察调研材料,特别是那张《海滨荒田图》起了决定性作用。

今天,来上海新北门外天主堂街的大生公所内,听张謇演讲的人当中,时任江苏督军冯国璋、原广东省省长朱庆澜、民国首富周扶九等成为到阜宁投资开发滩涂的第一批上层头面人物。

有备而来

张謇废灶兴垦壮举绝非草率从事,也不是偶然的心血来潮,而是运用战略眼光和周密规划来分步实施的。

功夫在诗外。为了践行他的“实业救国”理念,首先利用他的政治地位,制订出相关政策条例,早在1890年,他在《农工商标本急策》奏疏中就说“农务亟宜振兴”,“久荒之地,听绅召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耕种”。他当时的意思是,改革清政府传统的淮南盐区禁垦法令,实行垦植,发展社会生产力,造福于民。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张謇、汤寿潜、李审之、何嗣焜、郑孝胥、罗振玉、孔驯七人联名呈文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允准设立垦牧公司,两江总督刘坤一欣然同意,批示:“查此案,前准函送议章、图说。当以设立公司,举办垦牧,增课惠民,天利公溥。际此时艰财匮,有此自然之利,岂容听其废。”张謇、汤寿潜等招股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在江北的吕泗场近海的草荡地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取得了“奉旨行事”的合法依据,拉开了废灶兴垦,开发沿海滩涂的序幕。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邀请张謇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民国三年(1914年),张謇出任“中华民国”政府农林工商总长后,各地呈请垦荒日多,鉴于过去没有一定的实施办法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了开发利用盐滩荒地资源,张謇顺应民意,行使职权,一年之中颁布四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例,即《国有荒地承垦条例》29条及实施细则18条、《国有荒地承垦条例施行细则》24条、《垦荒章程》《修正国有荒地承垦条例》等,确保废灶兴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垦荒章程》三个“一律放垦”规定:范堤以西,原额灶地、草荡,一律放垦;范堤以东,卤气净尽者、卤气已淡者,一律放垦;各场废亭、废墩、仓基,一律放垦。此外,政府特设淮南垦务专局,“委派专员,专办放垦”,从而使放垦工作进入实地操作阶段。“迨民国初年,盐法变通,盐额订逐年递减之例。荡地乃得公开兴垦”为在沿海“废灶兴垦”获得了政策和法律支持。

为了践行他的“实业救国”理念,张謇深知人才的重要,未雨绸缪,注重培养人才。张謇“自丙戌(1886年)之后,即思致力于实业而无所借”,痛感了解近代事业人才的匮乏,“业无专学,士鲜苦志;先事无储才之力,当职鲜坚忍之才”。于是,张謇从戊戌变法开始便决意派遣最信任的弟子求取新学,时新政萌动,分遣弟子求应进之学,安排江知源、章静轩、束曰璐、秦亮夫等有志青年到“陆师”上学。“陆师”全称是“南京陆军师范学堂”,是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近代军事人才的新式军校。这批学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校后,学习了包括测量、绘图、算术、营垒、桥路等各种学问,还一度兼习德语;张謇还借出国参加博览会的机会,安排学生随他一起赴日本考察,开拓国际视野。这批学子为张謇兴办实业,废灶兴垦提供了人才支撑。从1901年张謇开始筹办通海垦牧公司之前,江知源带着他的测绘团队,从南到北对沿海滩涂进行测绘制图。

为了帮助张謇经营好通海垦牧公司这块“试验田”,江知源曾四次带领测绘团队栉风沐雨,露宿滩涂,花了三个月时间,先行将通海垦牧公司拟开发的10万亩荒滩测绘制图,以保证按计划开垦。通海垦牧公司正式开工后,张謇对江知源委以重任,让其全权负责通海垦牧公司的开发事宜。10年间,江知源备尝艰辛,功勋卓著,为通海垦牧公司倾注了毕生心血。据张謇日记载:开办之初的垦牧公司,“地或并草不生,人亦鸡栖蜷息”,生活极其艰苦。“无地可栖”,“修丁荡之海神庙”,“聊借休息”,“而不可栖众,乃买三补施姓仓而葺之,为根据地”,然后“随堤址所在之荡,搭建草房”。“饮食之水,晨夕之蔬,必取给于五六里或十余里外”。“建设工作,运入一物,陆行无路也,则自为路;舟行无河也,则自为河”。在这样的环境中,江知源及其领导下的公司“办事之人,质明而起,蹑芒屦或乘小车奔驰督工,项黧而踵茧,非大风雨雪,虽岁除正旦未尝辍也”。江知源因为忙于公司事务,很难有机会回家乡探望年老的寡母。张謇说,“如何知源之不归省,然知源心中实有公司堤渠全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江知源的母亲病重,他仍然丢不下手头的工作,张謇写信给他说:“尊堂病剧,如何可留?”催促他赶快回家。张謇说:“通海垦牧公司之地,天下最难垦之地也。知其难,而欲以是为凡易垦之地倡,故为之。”江知源深知自己所承担使命的重大意义,所以他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在通海垦牧公司的十年筹建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抗击风潮,“去年潮,今年雨,旷世难逢之事”。江知源能在自然灾害之前“准而为之防”,灾后又加紧修复被破坏的海堤。

通海垦牧公司按图施工后,张謇立即委派章静轩、束曰璐、秦亮夫等人组成的测绘小组继续北上盐城,勘探测绘东台、大丰、射阳(时属阜宁)陈家港一线沿海滩涂荒地,摸清滩涂荒地状况和可使用土地资源,为其全面兴垦提供科学依据

面对700里长、100里宽,数万平方公里的荒滩测绘制图,不知要比通海垦牧公司的10万亩滩涂测绘制图要困难多少倍。

作为张謇的得意门生,他们深知恩师为了开发滩涂、实现实业救国的雄心壮志,是多么需要一张详细而准确的地图啊!

测绘小组除了要身背沉重的测绘工具和帐篷外,还要带上锅碗等炊具和粮食。临出发前,张謇特地为测绘小组饯行,并交代带上一支猎枪,以防荒滩中有野兽出没伤人,为每人备一双高筒牛皮靴,以免被毒蛇咬伤。恩师可谓关怀备至,测绘小组不负厚望,起早贪黑,披星戴月,餐风饮露,不但没有蔬菜,有时连淡水也找不到,在茫茫的滩涂上苦干了两个年头,730天,他们沿着范公堤以东的海涂,一路向北、向东、向海,终于绘制出了一张《海滨荒地图》,向他们的老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