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蹚出发展新“稻”路
——记射阳圣阳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立成
本报记者 苑彩霞 通讯员 邓成新
如今家喻户晓的射阳大米作为地道的射阳特色产品畅销全国,很难想象这一明星产品也曾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境。2003年,董立成和岳父怀着让射阳大米畅销全国的信念共同创办射阳县圣阳米业公司。经过多年努力,董立成实施内生型自主发展和外向型开拓创新结合的战略,通过改良产品包装、创新经营方式,引进现代经营理念、先进科学技术和优质生产要素,成功带领射阳大米走上转型升级新“稻”路。
开创射阳大米精包装先河
射阳大米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产出的大米香醇绵醇,食味独特,特别受到长三角地区消费者欢迎。董立成意识到,产品本身品质优良,市场广阔,却没有带来与之相应的经济效益,问题是出在了市场定位上。通过研究,他发现长期以来所有售出的大米都是20-25公斤大包装,只能在农贸市场靠粮商经营销售,而不能进入大型商超,更没有设专营店,严重限制产品的销路。
意识到这一点后,董立成将产品定位转向精品化经营,精细化包装,绿色安全消费。“好的产品品质必须在包装上表现出来,达到内外统一,以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提升产品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董立成说道。2016年,董立成率先在圣阳米业公司改革大米产品包装,在外包装的尺寸、图案、形状、结构等方面都做到新颖独特,推出了10千克、5千克、2.5千克、2000克、1000克、400克等不同量级二面真空包装、六面真空包装、礼盒真空包装,包装正面右下角有“双码”溯源标识,包含生态米、富硒米、有机米、特选米多个不同品种。
精品化生产加上精美化包装,让射阳大米在一众品牌中脱颖而出,赢得现代消费者青睐。圣阳公司产品一路畅销,从年营业额3000万元增至1.3亿元,既增加了自身效益,还带动射阳大米其他加工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截至目前,已有15个射阳大米加工企业推出百种精包装和特色米产品,极大提升了射阳大米的市场地位和社会影响,推动射阳大米产业提质增效。
探索生态种养特色化“稻”路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董立成审时度势,谋定而动,开始探索水稻品质更好、产品更优的稻鱼共生、生态种养之路。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董立成得知利用水稻、水产内在生态共生机制,促进稻米绿色转型发展,可收到“稳产、高效、生态”三重功效,产生“1+1>2”的叠加效应。他积极引进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稻鳅共生”研究成果,和厦门水产研究所、厦门市航空公司进行合作,在洋马镇流转合作6000亩土地,实施“公司+科研单位+农户+订单”新型经营模式。“种养全过程不施化肥,只施基肥和专用生物肥,鳅鱼排泄物也为稻谷生长提供有机肥,不打农药,人工拔草,生物灭虫,杀虫灯杀虫,订购单位全程联网监控。”董立成告诉记者,由于稻鱼共生互促作用,水稻和水生动物很少发病,新型经营模式尝试取得重大成功。
“我们实现了稻鳅生态稻亩产600多斤,亩均收入4500元。每亩稻田养出鳅鱼1500斤,亩收入7500元,二者累加每亩收益超万元。”董立成的语气中充满了喜悦。“稻鳅共生”成为江苏稻田综合种养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高品质稻米发展典型案例,带动出多家稻田综合种养高收益范例,在上海农科院推出参评的稻鳅共生米一炮走红获得国际金奖,董立成也因此获得盐城食品行业优秀企业家称号。
推动基地品牌集约化经营
在耕地和水资源趋紧的背景下,要通过提高单位产出效率来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推进集约化经营是必行之路。在这一方向,董立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的标准化、设施化、集约化、智能化水平,拓展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
与种植基地融合。射阳县为民机插秧合作社拥有13000亩优质稻米基地,利用大型光明牧业牛场沼液还田施肥,产出的稻米均匀饱满、胶质浓厚、色泽晶莹,是射阳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点。董立成瞅准难得的优势资源,主动寻求深度合作经营。为民公司坚守标准化生产,优良品种绿色种植,绿色收储运输,圣阳米业公司负责精品化加工,达到优势互补,推出的“盛阳”品牌深受市场欢迎。此外,他还积极与优势国企品牌开展联营。省沿海集团公司建有50000亩优质水稻基地,生产的“鹤丰年”牌大米享誉四方。董立成主动与对方联络沟通,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实行联加联营,借助国企实力强影响力大优势,借势造势,保证了优质稻源,扩大了“盛阳”品牌影响,促进了“鹤丰年”产品销售,增加了创利空间。
经历过射阳大米低谷的董立成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格外注意与销售推广平台合作,通过邮政网络平台的传播销售,将优势产品精准投放给目标人群,增强消费者的信赖感,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有力提升了“盛阳”产品品牌价值。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