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稻海里的农垦“老黄牛”
——记江苏农垦淮海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国平
本报记者 夏元祥 李盼 通讯员 邓成新
他勇于改革,锐意创新,将一家长期亏损、濒临破产的粮油加工企业起死回生;他二十年如一日,匠心深耕一线,矢志不渝坚守初心,打造射阳大米产业标杆。他就是县大米协会副会长、淮海米业公司总经理姜国平。将汗水流洒在大地上,把奋斗书写在时间里,姜国平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走进淮海米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隆、米香阵阵,各生产线正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行。巡视、指导、检验……每天一大早,从加工、包装车间到成品仓库,无论多忙,姜国平都会亲自转一圈看一看。“‘每天跑现场’是他的标配。”公司副总经理李新龙介绍道,“永远冲在第一线,无论是收原粮还是生产,特别是在加工上,他总是不断总结,不断技改和创新。”
2001年,仅注册成立半年时间的淮海米业有限公司改制失败,严重亏损,甚至出现了职工群访。时任淮农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的姜国平临危受命,跨界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对于大米生产,他有点陌生,当时也做了很多思想斗争,但是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他还是坚定地接过了这个重担。”跟着他一路走来的程爱华感慨万千。
面对资不抵债、人心涣散的烂摊子,姜国平大胆改革,奋力拓市。他认为,只有打开市场才能拨开眼前的迷雾,于是带着安全、优质、绿色的原粮到上海投石问路。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渠星大米的销售成绩屡屡攀升,甚至可以达到单件销售两百多吨/每月,这在当时的大米企业里遥遥领先,公司当年就扭亏为盈。
自此,姜国平大胆地走上了改革创新之路。投入3500万元,引进两条日产100吨大米生产线,一条日烘干300吨谷物KB120粗糠炉低温干燥线,建成7幢国家粮食高标准储备仓库,年生产大米能力达到7万吨。率先运用粮食低温保鲜抽湿、原粮收购“不落地”等新技术,在节本增效的同时实现品质提升。“我们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管理相融合,让全体职工产生共识,主动节能、减损。我们的能耗比同行低20%,我们产品也许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平衡的,稳定性好口感佳,365天天天如此。”姜国平一脸骄傲。
品质是企业的生命,信誉是企业的灵魂,在提高产能的同时,他把大米质量和服务也做到了极致。有一次,客户反馈大米有质量问题,顾不上生病的身体,姜国平躺在后排座椅上赶到顾客的仓库,带着团队梳理环节查找原因。在发现是因对方储存不当时,他没有一走了之,而是积极帮助解决问题,引得顾客连连点赞。“很多客户都是沉淀了二十年的客户,之所以选择我们,一方面大米的品质,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姜总的人格魅力。”程爱华说,“在他身上有一种‘老黄牛’的精神,任劳任怨,而且对自己要求高,任何事情总是要做到最好。”
在姜国平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淮海米业精心培育的“渠星牌”射阳大米,先后获得江苏名牌产品,盐城市名牌产品,中国(淮安)优质稻米博览会“十大金奖大米”“优质产品”,中国粮食行业“放心粮油”“中国好粮油”,上海市粮食行业协会、餐饮协会优质大米推选品牌,销量位列上海市前三名。
从无品牌到大品牌,从小作坊到大型加工基地,从无名小卒坐上了长三角优秀稻米加工企业特约交流企业的座椅。如今,淮海米业年产近6万吨稻米,年利润3000多万元。最初的“老破小”已华丽转身成为射阳大米产业标杆、省农垦米业系统领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接下来,在做优做强的基础上,我们准备做大,建设一个智能化、现代化、大产量的加工厂,为射阳大米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淮海人的力量。”谈及下一步发展,姜国平信心满满。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