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9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乡土
2023年09月09日

轮船上那“碗面”

阅读量:664

郭开国

记不得是哪位高人说过,一个人真正的显老是从反复回忆年少往事开始。最近,我总怀疑自己是不是也到了这年老的时段,因脑海中时常会映现出许多童年经历。其中,印象较为清晰的竟是在客运轮船上吃过的那既解馋又当饱的“碗面”。

掐指细算,这事过去足有五十年了。那时候,我年龄可能也就在八九岁光景。虽说我的出生在新坍远离集镇、交通闭塞,一个名叫大牛桥的偏僻乡村,但相较而言我母亲却是来自百年古镇阜宁县硕集小街。如此,从记事起我喜欢去的地方无疑是外公外婆家,那里有好吃的,街上有好玩的。

从我老家大牛桥到母亲娘家硕集小街,两地直线距离大约50多公里,县际之间即使有简易公路相连,也难见到有什么汽车出现,更不要说隔县乡村有什么便捷的交通了,我每次随父母去外公外婆家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乘客运轮船,且一坐就是一天。

在外人看来,新坍镇当年地处射阳“西大门”,一个镇能同时拥有东西黄沙港、南北廖家沟两条客运轮船航道,出行及在外往返算是比较方便了。事实上,这两条航道并非穿新坍之境而过,仅能说是两条与新坍镇地域搭个边子的界河。硕集小街坐落在阜宁西南,我们若想过去,只能乘坐从黄沙港东首开过来的轮船前往建湖县轮船站,在那里再转乘建湖到阜宁硕集小街的轮船。

建湖开往硕集小街的轮船是上午从硕集小街粮库码头开往建湖,下午再从建湖轮船站开往硕集小街,每天仅此一班,只有不误这班客船,我们才能在当天赶到硕集小街。如此,每次只要是随父母去硕集,都得在早上6点钟前步行赶到横港口或卢公祠轮船码头,乘上第一班去建湖的轮船。

尽管如此,我每次还是愿意跟随父母前往硕集。实话实说,那时不仅仅是想念外公外婆,更多的是惦记轮船上那“碗面”。由于从黄沙港开往建湖的轮船就似今日城里的公交汽车一般,沿河码头站点较多,行行停停,正常行驶要到下午1点多钟才能到达建湖轮船站。因而,轮船上为方便乘客,特地安排了简单易加工的面条供应,不过是需要粮票和花钱才能吃到的。一天行程,中午轮船到了建湖县站来不及上街吃饭,所以每次出行我都能吃上轮船上的那“碗面”。

小时候,我老家那边土地贫瘠、碱重滩多,集体耕种,主产作物是棉花、麦子,虽麦子中也有小麦,但老品种株小秸细产量低,收割登场分到农户手上那点麦子,还不够各家过年蒸馒头用呢!平时,一般人家能有粗粮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哪还奢望有什么细粮面粉可食用。可这客运轮船上供应的却是纯小麦粉加工的挂面,称其“碗面”,因为每次在轮船上吃的面条大都是“小二碗”装的,扯在一起也就几筷子的量。

记忆中那清水煮就的“碗面”其实并无什么特殊煮法和作料,然而,“碗面”细滑劲道有咬嚼、能当饱,而且最为诱人的还在于那“碗面”头上会放上几片肥中夹瘦、香而不腻、入口生津的熏烧肉。在那农家一年吃不上几顿肉的岁月里,能有这样的“碗面”它能不好吃吗?!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50多年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的家乡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荒滩碱地早已成为平畴沃野,人们再也不为吃饱肚子犯愁,平时焦急考虑的是如何才能管住嘴,免得营养过剩吃出这样那样的毛病来。不经意间,水上客运轮船也悄然退场,便捷畅通的公路早已修到农家门口,多少农家拥有了私家车,想去哪就去哪,再也不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

童年时的记忆就好似已记载下的历史,镌刻在心里难以忘却。每当说起过去,心中总忘不了当年在客运轮船上才能吃到的那“碗面”,甚至不厌其烦地常讲给子辈、孙辈们听,不为别的,只是想让他们能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