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9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乡土
2023年09月09日

我也做过播音员

阅读量:961

查正军

每当单位开会轮到我发言,或让我做业务讲座时,我都会用普通话交流互动,解决了单位不少“外地人”听本地方言难懂的问题。不少新老同志都有些纳闷:一个年过半百的本地老同志,普通话说得这么好,真是难得。每每听到这些议论我就会自豪地说,“我也做过播音员。”要说做过播音员,得从三十多年前的乡镇广播放大站办自办节目说起。

1987年春节刚过,县广播站编辑部的路主任受站领导的委托来到镇政府,传达上级广播部门关于创办乡镇广播自办节目的文件精神,并要求选配一名专职编播人员。这件事很快被提到镇党委的议事日程,镇党委明确刘秘书为镇广播自办节目的主编兼审稿,我为常务编辑兼播音员,还专门以文件形式下发“关于创办镇广播自办节目的通知”。当时我是镇里的专职通讯员,除了要做好新闻报道与镇党政办的值班工作,感到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

经过一番筹备,首档《本镇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正式定稿。定稿前一天,我带着稿件骑自行车20多公里来到县广播站,请我熟悉的方播音进行指导,方播音听了我播的稿子后指正说:播音员不是普通话朗诵员,而是我说给你听,告诉听众一件什么事情,要用心与听众交流。他还说,普通话不准可以慢慢来,一定要有对象感。同时他还对我的稿件编排进行了纠正,一番讲解使我获益匪浅。回到镇里,我对着新买的“燕舞牌”录音机,学着方播音员的腔调、手势与表情,一口气录完了15分钟的节目。当晚,县广播站的第三次播音结束后,我录制的节目正式播放,第二天早上县广播站的第一次播音结果后复播。听了自己的播音,自我感觉是“苏北人山芋腔”味道太浓,需要不断学习与改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镇电视还没有普及,广播成为乡下人获得资讯和娱乐的唯一途径,我所在的乡镇海河拥有六万多人口,同时有线广播入户率与通响率在全县位列第一。我编播的节目听众自然不少。由于节目是自己编的,自己播起来也很顺口。在上下班的路上总有不少村民会来一句“查正军的广播节目广的不丑啊”或是“你要赶上县广播站的播音员了啊。”每当听到乡亲们的这些赞誉,更加激起我办好乡镇广播自办节目的信心。为了练好播音,我还利用送稿到盐城报社和电台的机会,花了一个月的工资50多元在盐阜人民商场买了一只“熊猫牌”小收音机,正常收听中央和省市县广播台(站)的节目,没事还对着镜子练表情对口型,使播音质量有所提升。镇党委也高度重视,由宣传委员与县广播站协调,为自办节目制作了片头片花,还协调了附近中心小学的一位普通话讲得好的一位女教师下班后与我对播。稿件内容均以村里的好人好事与农情农事为主,所以广播节目贴地气,群众喜欢。

随着节目影响力越来越大,来稿也由初期的每周10多篇增加到了50多篇,节目也由开始的每周一期增加到两期。一年后,全县27个乡镇都办起了广播自办节目,县广播站每周日的“乡镇站节目展播”和每年一度的质量评比也应运而生,我主创的节目曾连续三年获得全县一等奖。后来随着有线电视在乡镇的普及,乡镇广播放大站陆续更名为广播电视站,正式编制也在原站长、机务员和线务员三个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宣传员,我也顺理成章地由镇办性质转为正式事业编制。

1994年7月,县电视转播台正式更名为县电视台,采编播人员全部从全县广电系统正式在编人员中抽调,我也很快成为县广播电台农村节目的编辑兼主持人,在当时这让我想都不敢想。后来我又成为电视文字记者,还兼任过出镜记者,着实“风光”了不少年。一位当年参加考察过我的老台长二十年后曾告诉我:“你之所以能从乡镇抽调到县城,除了新闻业务之外,与你能播点音也有很大关系。”也许,这就是“多一份技能就能多一份机会”的简单道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