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5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3年05月27日

治“草”复“蒿”孕育生态乐土

本报记者 贾凡 刘燕 陆美静 杨家祺

阅读量:789

初夏时节的射阳沿海滩涂,白云浮动、草木丰盈。一大早,记者就跟随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程波一行赶到港南垦区的滩涂察看互花米草治理情况。“这一株草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是侵占本土生物栖息环境的‘生态杀手’,所到之处‘攻城略地’只留下一片‘绿色沙漠’。”程波费力地拔起脚边一株互花米草说道。

互花米草,是潮间带滩涂生长的一种植物,已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有危害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据初步调查,目前我县沿海互花米草面积约1.74万亩,主要集中在射阳河入海口南北两侧和缓冲区东沙港垦区,北侧保护区实验区零星分布。

“互花米草的蔓延,会导致湿地功能的退化、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影响海水交换能力。”踩着泥泞,程波痛心疾首地说,互花米草占据碱蓬、芦苇等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令一些生境敏感的物种如泥螺、蛤蜊等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同时,互花米草叶片比较尖锐,致密的植株会令迁徙的候鸟无法下落栖息。

防控外来物种入侵与国家生物安全息息相关。面对如此强大的“生态杀手”,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物安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互花米草防治的最新部署要求,高度重视互花米草治理工作,把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功能提升,上升到维护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的高度。很快出台《射阳县互花米草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按照“一年明显见效、二年基本除治、三年完成修复、长期加强管护”总体目标和“全民动员、方法对路、科学除治、后期管护、生态提升”工作要求,明确2023年基本完成除治互花米草1.7万亩,2024年对零星地块开展精准治理,逐步开展除治后的生态修复,巩固治理成果。

“要以维护我县滨海生态安全为核心,加快建立工作调度和联动协调机制,进一步细化路线图、任务书、施工表、责任人,挂图作战、对图销账、全速推进,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互花米草除治任务,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射阳力量。”县委书记吴冈玉在调研县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维护工作时的话语掷地有声。

据悉,我县在互花米草的具体治理方式上,充分考虑世界遗产地、保护区、重要湿地等生态敏感管控要求,对不同的除治斑块组织编制除治方案和技术措施,分区域、有计划地开展互花米草综合治理。除此之外,在互花米草的资源化利用上大胆创新,将除治后的互花米草秸秆干燥后生产为生物基纤维材料,实现化“草”为“金”、变废为宝。

互花米草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和扩张能力,治理过程中无法避免“春风吹又生”的现象,又该如何应对?记者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智慧海洋系统中找到了答案。系统负责人刘帅介绍,“沐光向海,智慧海洋”项目投资2000万元,在沿海海域范围内增设了11个高清摄像头及无人机航拍定位设备,每个探头探测半径5公里,可实现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监控,终端画面可以从指挥中心和手机APP随时随地查看,为互花米草的动态监测和日常巡查架设了“智慧天眼”,能够实现及时预警、及时除治。

驻足我县东部的海域缓冲区,远处烟波浩渺,近处长堤锁浪;四周盐地碱蓬长势正好,眼前滩涂鱼蟹忙碌觅食……斩草除根只是第一步,互花米草治理后的生态修复工作才是重中之重。

当前,我县已联合省林科院,初步筛选柽柳、刺槐、南方碱蓬等耐盐碱植物124种。2022年,我县就已经在海边试种的160亩柽柳和150亩碱蓬,成活率均70%以上,特别是试验种植的碱蓬,既可以覆盖裸露的光滩,增加景观效应,又可以制作碱蓬鲜菜食品、带动就业,还可以通过生态式种植,给迁徙的鸟类或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的协调并进。同时,我县还在进一步探索海洋生态植被的救治保险,为恢复湿地生态提供双重保障。

“防控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需要多方努力的系统工程,要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程波表示,我县还将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利用多种手段开展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群众了解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带动全社会参与,共同维护我县国土安全和生态环境。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