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有约
射阳之美
□赵永生
1
射阳成陆是渐进的。洋流与潮汐形成了这块成长的土地,每年以五千到一万亩面积,向黄海推进。
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廷在海河设关口征税,那地方叫小关子。关口之外,荒无人烟。清同治二年(1863),一个叫岱范港尾子的地方陆续有人到此落户,民国八年(1919),南通人到此垦殖,取名合德,即“合资垦殖,施德于民”。民国三十一年(1942)4月,建射阳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2月,几度搬迁的射阳县政府定治合德。
这就是射阳这块土地。
明清年间,这片土地以潮通港为界,南北分为盐城县与阜宁县所辖,均属淮安府。1941年为抗战,盐阜区行政公署决定在射阳河以南、串场河以东、黄沙港以北区域建一个县,以整合力量,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大扫荡。叫什么县?中国人讲究阴阳,有“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河之北为阳,河之南为阴”之说。其实就是具象的坐北朝南,按此说法,应叫射阴县。商量的人想来想去,觉得“射阴”不雅,用射阳之名,又有违阴阳学说。邹鲁山说,汉高祖时,刘邦曾在射阳湖(今宝应境内)北设射阳侯国,后国除,改为射阳县。负责建县工作的人最后商定沿用西汉时射阳县原名。
这是射阳县名的来历。
汉高祖立国封侯,汉惠帝去国改县。一代帝王钦定的地名,空挂着。在好多史料中,说及射阳时,总要加注此射阳不是现在的射阳县,好像不无道理,其实也不尽其然。那个时候的射阳,确实不是现在的射阳,但现在的射阳,倒真是那个射阳。
从汉代走到现代,200多里路,走了2100多年,终于落地生根,有了自己的属地,就是这个名,多好!
射阳之美,在于沧海桑田初长成的年轻之美。在于年轻县份,古老邑名的传承之美。
2
在全国有海岸线的县份中,射阳最长。拥有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海涂型生态湿地,林木覆盖率达28.5%,为江苏省第二。
滩涂湿地是射阳的地理标志。
在这片湿地上,有植物451种,两栖爬行类44种,鱼类280种,哺乳类48种;有鸟类400多种,其中被国家列入一类保护的就有11种,二类保护的为69种。每年有1100多只丹顶鹤到这里越冬,占世界野生种群的41%以上。有近千只獐在此生活,近千只黑嘴鸥在此繁殖。
这片湿地还是不同鸟类联欢的场所。东北亚与澳大利亚候鸟迁徙时在这里停歇,水禽在这里越冬。寒来暑往,春去秋归,有300多万只岸鸟迁飞时经过,近20万只水禽在此越冬。有“鸟天堂禽世界”之誉。
射阳滩涂,景色四季。春天的风景是平面,如同春风,清扬且舒展,滩涂的坡地与水冲,被刚露头的芦苇、白茅还有香蒲覆盖着,一片浅绿,潮间留水养出满滩满地的灵气。昆虫并不在意这些绿色,它们的需要其实就是一个“湿”字,深海的鱼,不会赶潮而来,岸边的浮游被推进了潮间,享受着阳光、地热与没有涌动的宁静,也在各取所需的觅食中消亡。这个时候的小蟹,壳质柔软,蜿豆般大小,但行动迅捷,穿梭般往来于草丛,一遇其他响动,便就近入窟,了无踪影。獐兔的奔跑,并非追杀,蹄落溅花,划一条弧线与水鸟同飞……夏天的滩涂青纱成帐,被绿色堆满,飞禽盘桓于芦苇之上,有时以集群之势,掀起芦梢微波,一旦落下,便私语密密。走兽在草丛行走,慢悠悠如信步,不时叨上两口在夹缝中生长出来的青芽嫩叶,比如葭,比如蒲,比如白茅。遇上行人踩出的滩地小道,也会争先奔跑,以试足力。秋天的滩涂芦花似雪,红英如火,野草野菜都有了果实,飞出来或走出来的禽兽,个个添膘一身。霜降一过,各种候鸟,不约而同,在这块滩涂各圈一地,快乐生活,悠然自得。随着西伯利亚的寒流,丹顶鹤来了,那仙风道骨,一脚踩在滩涂上,风景顿起,整个滩涂如中国画,长卷无轴……
射阳之美,美在滩涂,鹤影湿地。
3
在海退陆进的过程中,射阳这片土地总是走在前面,引领着拓荒者步步为营,然后有了村庄与城市,有了小桥流水,有了鸟语花香,有了现代文明,有了沐光向海的不懈追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1986年来射阳考察时,赋诗:人人尽说滩涂好,我爱射阳志气高。杉林虾池芦苇荡,招来仙鹤迎高潮。
在盐城沿海建港口,是射阳人首提。在射阳人的努力下,197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射阳港。射阳人以港口建设带动沿海开发,1994年获批为国家二类对外开放口岸。现在的射阳,商港、渔港、空港“三港”竞相崛起。港口的通航能力已经超过3.5万吨,并通过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审批;国家中心渔港的提升工程接二连三,高潮迭起,展开更为广泛的渔业经济合作……
射阳之美,美在射阳人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4
花的世界。这是对射阳的赞美。昔日,尽说棉花之乡。曾经年产皮棉百万担,获全国九连冠的棉花之乡,从雅黄微红到银色花絮,从初夏到秋冬,整个射阳铺在花海里。
现在的花,随着四季铺开。春意盎然中,桃花露出粉脸,从长荡笑开,然后向新坍荡漾。过不了几天,海河山水梨炸出白盈盈的鲜嫩,沿着海河,两岸尽染。在靠渔湾,在陡港小岛,在陈家洋的后湾,在阜余的花园头,遍地散落梨花雨。接下来是油菜花开,射阳河陷入花海,在路家尖,在鲍家墩,在千秋港,在耕耦堂,在小庙口,鹤乡黄花分外香。荷花夏季,在射阳总是不经意地存在,河边,塘旁,田间规则以外的拐角处,栽它,多是欣赏。为了花香,为了尝一口花香藕的脆嫩、甘甜与无蔗,为了中秋的果盘,为了荷塘月色。稻花香飘时,溢着射阳大地的原香,那花小气得有点金贵,星星点点,依附着嫩壳,等候孕育灌浆,当花谢去时,遍地金黄,然后着“射阳大米”之披风,裹一身米香,走进大江南北的烟火人间,特别是上海人家。到了寒露,雏菊花开,现出一地惊喜,五颜六色,菊香四溢,是药料,是茶品,是盆景……
射阳之美,美在花香四季。
5
射阳有湿地、海洋和森林三大生态系统,也由此彰显海风河韵、水绿生态。
河之韵,首提射阳河。没人知道射阳河有多少个湾,但知道河韵之韵在河湾。湾是河的韵,韵是河的湾。射阳河在千秋拐了几个弯,就有了沙港半岛与北尖半岛。千秋鼋影的传说,传递着河岸乡民的良好愿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天福寺的梵音让人想起弘一法师的布道之声。从张謇的华成公司遗址、魏家闸口、避潮墩,到东西防避港、王桥头闸口、竹节堆,每一个地方都有与此关联着的历史故事。
射阳闸节制着河水东流,以此为中心的射阳河口风景区渐次形成。河之北,“苏联专家楼”,不仅是中苏友谊的象征,更彰显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是那样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然后,便是陆文夫与凤章的入住,这两位文学大师在这幢房子里思考并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名篇,比如《美食家》,比如《路的呼唤》。河之南,由东湖与西湖滋养着的日月岛建设得风生水起。
海河之河,为射阳河而开。明万历年间,射阳河泄水流量不够,西水无法东去入海,总是因雨成灾。盐城知县杨瑞云在沟墩处串场河东将一个叫戴沟的退潮水沟疏浚成河,通河达海,叫海河,缓解了射阳河行水压力。于是,就有了海河古镇的河韵,有了乾隆年间的通海之关及关署,有了光绪年间的义渡及石碑,有了百年古镇的沧桑,有了陡港小岛与旭日乡居的风光,也有了新潮九队的如歌岁月。
黄沙河畔遮天蔽日水杉行道,营造了40万平方米的森林氧吧;新洋河边的桑乐小镇,叙说着吐丝成茧与破茧成蝶的故事;潭阳河流细水长,苏式园林的精致与苏北原野的粗犷相得益彰……
射阳之美,美在河海相通,美美与共。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