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碧岸绿扮靓乡村
本报讯(通讯员 郭开国)“若不是亲眼所见,说什么我也不会相信,家乡之前那堵塞断流脏臭好似垃圾坑的河道,如今到处碧水流动、岸洁坎绿,就像一幅美丽的乡村画,真让我不舍离开……”元宵节后,从盘湾镇越河村走出的吴先生,面对又要辞别家人前往都市上班,感慨不已。
我县境内现有县乡河道724条、长度3461.6公里,其中县级河道74条866.9公里、乡级河道650条2594.7公里。一段时期,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农村生产形式的突然改变,导致人们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境内河道水下淤积堵塞、杂草丛生、水体脏臭,岸上垃圾遍地、随意占用、杂乱无章,其景象让人不堪入目,既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又制约着乡村振兴步伐。
“乡村美不美?就看河中水。”近年来,我县在积极响应上级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把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摆上突出位置。针对境内乡村河道状况,由县水利局牵头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科学制订轮浚清淤、岸线整治规划,并持续不间断组织实施。截至2022年全县先后投入资金1.6948亿元,建成农村生态河道189条1114公里,其工程资金投入和建成生态河道长度均列全省各县区排名第一。
实施中,我县坚持重点突出与面上铺开相结合,每年有计划地选择1~2个重点镇实施全镇整体推进,从而充分显现出规模示范效益。2022年以盘湾、海通两个镇为重点,全县共投入0.52亿元,对52条229.76公里河道、岸坎,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疏浚整治,同时进行河道两侧全线绿化,铺设马尼拉、三叶草草皮以及播撒草种护坡,栽植银杏、大叶女贞、垂柳、红叶石楠、青杨球、紫薇等各类树木,此外在生态示范河道打造上,还采取打桩防护,以保持河道弯曲、平顺、生态的自然形态。
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管护”。早在实施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之初,我县就把建后管护摆上重要位置。结合落实“河长制”,把建设和管护农村生态河道列入其职责之中,县、镇两级设立总河长,对农村大、中沟实行二级河长制,明确由各镇区和驻射农盐场党政“一把手”任“一级河长”,沿河村居负责人任“二级河长”,骨干沟由所在地村居负责人任片区河长。全县1300多条大、中沟共设立镇级河长202人,2358条骨干沟共设立村级河长344人,实现了农村河长制全覆盖。
农村河道面广量大,仅靠镇村干部兼任“河长”管护无疑打水不浑,还需要打造一支能征善战、责任心强的管护人员队伍。为此,我县按照农村环境综合管护“五位一体”要求,以村居为责任主体,择优选人,近3000名专兼职河道管护人员上岗。以河定责,落实辖区河道管护标准,按照河面清洁无漂浮物,无有害水生植物;河岸堤防完整,河坡整洁无垃圾,无乱种乱垦,无乱建乱堆乱挖;河道通畅无坝埂等行水障碍物要求,实现了农村河道管护全覆盖、无死角。
强化督查考核,是推进生态河道建设与管护的重要保障。县河长办坚持每月对全县农村河道长效管护进行一次无人机巡查考核,对在巡查中发现的问题以交办和督办的方式,要求沿河属地镇区限期整改,对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通报,并根据考核结果拨付河道长效管护经费。镇、村两级则采取定期不定期,对所属河道管护质量开展自查及奖惩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管护人员工资。
持续不懈的整治投入,科学有效的管护举措,使得我县境内到处呈现出河道水碧流动、鱼虾跳跃,坡坎草茂、树绿花艳等靓丽景象。这样做,不仅让我县在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上进度快、质量高,而且在建后管护上更是责任明、措施实,为打造农村生态美丽环境,着力促进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