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捎”过烟囱好忙年
邹德萍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是流传很久也很广的有关过年的童谣,可见古时候的人们日子多么艰难。发面蒸馒头前,毎家各户要做好多的准备,“捎”烟囱(“捎”烟囱即清除打扫烟囱的意思)便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它早已烙上了年的印记。
过去蒸馒头没有现在这么早,一是等生产队分粮分红,二怕粮食紧肚子空,蒸早了吃不到过年。一般都相对集中在腊月二十以后,多数在扫过尘开始,有的人家排档等笼一直蒸到年三十晚上,边蒸馒头边贴春联边守岁。
柴米油盐酱醋茶,人间每天七件事,与柴最亲密接触的便是三尺锅灶了,今天看到的燃气灶、电力锅等,决不是过去城里和乡村人家的炊具,户户一日三餐,家家灶头一把烟,早中晚炊烟袅袅十足的人间烟火,成了那个年代乡村的独有一景,也是祖祖代代一种独特的生活符号,历代文人笔下没少描写的生活原生态。“乱云飞带炊烟去,隔岸饭香到我家。”看了就让人增加食欲。
农村烧草的锅灶用不了多长时间,铁锅底子就会粘上厚厚的一层黑灰,隔几天人们要把铁锅提出来铲去锅烟灰,此法省了烧草,锅也快了不少。排烟的囱子时间久了是要清理的,不然要影响排烟,甚至会倒烟呛人。农村草灶常有火星火花飞出去随风飘扬,草干物燥会有安全隐患,草房子草堆常有火灾险情。防范胜于救火,腊月二十四送灶前后,我们生产队每年都安排捎烟囱一次,捎烟囱的人要穿旧衣服,戴帽子口罩手套,扎围巾套护袖,用长竹杆子绑上稻草团,爬上房子从烟囱口向下反复捅几个来回,捎烟囱尽管全副武装,但很快便成了一个黑灰人了,这种又赃又累又苦的活,毎次都安排两个强壮男劳力去干,一天开给双份工分。捎过烟囱时灶口落下一小堆黑灰和泥块等杂物,家里人再用掏灰耙子将其扒进畚箕倒掉。清清爽爽锅门口,灶膛火旺,烟囱顺畅,家家烟火旺盛。
农家大草灶,正常是二案锅,也有三案锅的,属称外锅中锅里锅,有尺八、尺七、尺六、尺五、尺四等不同规格,根据家庭人口确定。送过灶后,春节蒸馒头前各家还要自己再简单捎烟囱一次。晴天风轻,搬来梯子,爬上房子捎完烟囱,再用淤泥涂抹烟囱搪搪柴笆与烟囱处,因为有时多家合起来在一家锅灶上蒸馒头,要不熄火烧笼锅几天几夜,烟囱被熏得滚热烫手,偶尔也会发生炕糊草笆或“走水”(农村俗称失火)的事,为了防患于燃,蒸馒头前和中途,人们都会拎水浇一两次房子上的草,保持一定的潮湿度,即使烟囱飞出一些“火蚂蚁”也不会有危险,加之人们还火烛小心地多次巡查,以确保安全放心蒸年货,开开心心过大年。
蒸年货都在数九冬天很冷的日子,我最喜欢跟我大伯在坐锅门口烧笼锅,灶膛里架上树段旧木材,撒点碎草屑,用块铁皮挡住灶门,灶口立马听到呼呼响声,锅上蒸汽袅袅,赶壮的男男女女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暖和,幸福,快乐,我觉得这就是心里蒸蒸日上的好日子。春节前,我打听准了蒸馒头的高峰时间,又开车子回到我老家庄子上,看到好多人家还是在自家草灶上蒸馒头,我不由自主地抬头看着房顶上的烟囱子,仿佛又见到那个远去的捎烟囱的场景,望着飘带似的炊烟携带人们所有的美好飞向远方,告诉春天,早回大地。
往事如烟,心存感念。捎烟囱,是祈求平安、欢乐、喜庆过年的心愿,那是镌刻在脑海中富有最乡村韵味的一幅“四季青”的水墨年画,乡愁中的年味会更浓更醇更久更有味儿。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