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3年01月17日

“启海”年

阅读量:8067

○董素印

“启海人”,顾名思义,就是南通的启东、海门一带人。据考证,真正说南部启海话的启海人,在今启海一带开拓的历史不过一百五、六十年。太平天国时期,上海、苏州沿江一带的居民为躲避战乱移民启海南部(古称瀛洲群岛),随着市镇的形成,有一批福建、广东、徽州、扬州等地居民前来设店经商,并定居下来,成了地道的“启海人”。

在盐城沿海的射阳、大丰等地区,也分布着大批至今还讲着南部启海话的“启海人”,他们就是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带来开发黄海滩涂的一批启海佃户。上世纪初页,南通人氏、民族实业家张謇将他那如炬的企业家目光瞄上了射阳这片亟待开垦的处女地,将在家乡南通开发滩涂、植棉兴办实业的经验移植到射阳的同时,也将一批“启海人”移居过来,在射阳等地展示了废灶兴垦的大手笔;从此,在射阳这座移民地区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语种——启海语。

“启海人”的年俗与本地人大体相似,但也有所不同。首先是过腊八节,启海人与我国许多地方传统的习俗一样,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用花生、荠菜、肉丝、芋头加上米、水、油、盐八样做成。《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腊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而启海人大多信佛教,故传承至今。

再者,就是小年、大年的时间不同。我国传统习俗把每年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腊月二十四为传统小年,也称“祭灶日”。而启海人腊月廿三为小年,据说:启海人喜经商,且在苏南、浙江一带居多,解放前交通不便,启海人是推着独轮车靠两条腿赶路,因为要赶在大年初一之前回家过年,怕来不及赶路,就提前一天吃廿四夜饭。但常常在初二晚才回到家,于是就把大年初三当成大年初一过了。年初三的早饭和年初一的一样,一直传到今日。

启海人有独特的餐饮文化。年初一吃年早饭也有点不同。如东人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而启海人吃枣子饭,寓意一年事业如火红的枣子。菜只有两个,一个青菜烧豆腐,青菜只拣菜头烧的,菜头寓意着中头彩,豆腐寓意着头富;还有一个是鱼,寓意年年有余。每当腊月,乡间一般几家或几十家相聚一起,兴师动众、半夜三更蒸制年糕,以应春节过后青黄不接的春荒。因糕谐音“高”,有高升发财之意,寓意吉祥,表示着“年年高”的愿望,有诗称“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可见,在他们心中,年糕、馒头同过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丰富的食材,恐怕与启海人靠着勤劳俭朴积累了丰富的物资有关。每到年关,一家人就充分享受一番。既犒赏一下操劳一年的家人,又展示生活的殷实富足。

勤劳俭朴是启海人独有的品格。每当冬天来临,户户织机响,土布上市场。土布又称为“海门布”,启海人家家都有一部织布机,他们用自己纺织的棉线一梭一梭亲手织成土布,再用各色颜料染色,做成衣饰鞋帽,既抵御严寒,又将自己的节日装扮一新,多余的布匹还能上市交易卖钱,补贴家用。启海雕刻、启海农耕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影响着这片滩涂和人们。

启海人过年,还有一个风俗就是要祭奠已故的亲人,在外人士过年回家不仅仅是和家人团聚,上坟也是很重要的事情。除了年三十外,元宵节也要上坟,点燃篝火,用扁豆藤之类的藤蔓编成长长的草龙放在家门口燃烧,预示着一年红红火火。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要用火把在农田里转几回,嘴里喊“连财连财,大家发财”。这就是启海人特有的年俗:炸蚂虫。是对来年农业丰收的一种企盼。

在鹤乡射阳,近百年来,启海人以薪火相传的深厚文化底蕴,正不断丰富着、改变着他们开发、建设的土地。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