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1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乡土
2023年01月14日

履迹屐痕觅盐踪

阅读量:1457

颜良成

射阳县隶属于江苏省盐城市。早在1942年建政前,就是盐城的东北门户,面临黄海,是淮盐的盛产之地。

射阳境内制盐历史悠久,自北宋范仲淹率民修筑捍海堰(范公堤)始,海岸东迁,由海而陆,灶民便斥卤煎盐。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迁来无田者4000余户、1.5万余人到盐城、淮安沿海充作煎丁。此时,境内的四明、海河、新坍、盘湾、特庸等地吸引了一批移民立灶煎盐。清康熙年间,安徽盐商宋道勋在长荡、兴桥、洋马、合德等地经营盐灶21副。光绪三十二年(1906),境内花川港(又曰“划船港”)邑绅陈琴堂、赵鸿杰、姚镜蓉等,在新洋港以南铺滩200顷,建池40个,竖起风车上千部,建起工棚百余间,雇用灶民300余人,车海水晒盐,年得盐184引,此为淮南首次晒盐。

明清时期,县境产盐主要集中在北七灶、四移煎和南十灶一带,上冈盐仓场所管辖的北七灶即南黄沙、北黄沙、洼滩、新坍、新厦、老坍、新厦和潮通港(现新坍、海河、合德)等七副盐灶,因在上冈盐仓场以北故称“北七灶”。大哨水、小哨水、横港和北兴灶(现兴桥、合德、洋马)等四处灶是因滩涂渐长,海势东迁,陆地延伸,移位煎烧而建立起来的新盐灶,所以叫做“四移煎”。

民国初年,民族实业家张謇倡导“废灶兴垦”,发起组建盐垦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此后,各地私人资本争相投资,盐垦企业相继建立,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底,县境大小盐垦企业共有29家,其中万亩以上的有大祐、大纲、合顺仓、合德、耦耕堂、阜余、华成等7家盐垦公司。民国三十六年(1947)春,两淮盐务管理局盐阜分局驻中总桥;阜东办事处驻华成公司(现千秋三区),下辖八大家、王桥头、华成、大淤尖等四个盐务所;盐东办事处驻兴桥,下辖洼滩、引长沟、大祐、中兴桥、洋马港等5个盐务所,上冈、盘湾分设盐务检查所。

1951年,县内盐东、阜东实施废灶转产。1952年,两盐场合并为盐阜盐场。1958年,射阳县境内办起了射阳、建湖、盐城3个县属盐场。1962年,3家盐场合并为射阳县制盐场,隶属射阳县政府。1965年划归淮北盐务管理局,改称射阳盐场。

“煮海之利,两淮为最”。数千年来,淮盐对国家的贡献无可估量。从汉唐直至明清,两淮盐课在财力上雄踞全国各大盐区之首,史载“东南盐利,视天下为最厚”,并有“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以两淮为最”之说。到明清时淮盐盐税已占国库财源的三分之一。道光年间淮北盐政改革家陶澍感叹道:“东南财赋,淮盐最大,天下盐务,淮课最重”。甚至还有人说,“天下大计仰东南,而东南大计仰淮盐”。

黄金无足走天下,淮盐自古天下香。淮盐,盐族珍品。唐朝诗人李白曾这样夸耀:“吴盐如花皎如雪”。海州名士苗坦之则赞咏“垒垒晶莹富贵盐”。淮盐文化是连接历史和未来的一条生生不息的血脉,她与中华文化相生相依,既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淮盐文化体系,又创造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珍品。几千年来,淮盐文化版图已刻下了许多历史的屐痕,如今,镌刻在射阳大地上的地名中,我们随处可觅到当初煮海煎盐的痕迹:盐店、盐河、盐路、盐滩、盐桶码头、南灶、北灶、三付灶、新灶、南新灶、小孔灶、中灶、中新灶、西移、东移、合顺仓……这些地名,积淀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重要的煮海煎盐的精神流芳于世。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