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12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钩沉
2022年12月03日

挑河治水的岁月

阅读量:1746

颜玉华

历史上射阳人所干的主要农活,除了煮海烧盐,捕鱼捉蟹、垦荒种地,就是挑河治水了。

挑河治水俗称“上河工”。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开河治水用机械施工,肩挑担抬的人工开河历史结束了。可是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不论是开大河、挖渠道、筑海堤,还是搞“田间一套沟”,只要动土一律用铁锹挖,泥兜子挑,柳筐抬,独轮车子推。千军万马大会战。大的河工人山人海,那场面十分壮观。计划经济年代,农村干部一年到头有一大半时间和精力用于组织人上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河工上。这些河工,小型的在本生产队、本大队,中型的出大队出公社,大型河工要出县,甚至出省。组织形式为半军事化,大中型河工,由县里成立工程团,公社成立工程营,再下边以村组为单位组建连和排,由得力干部领队,当时叫“带河工”,连排成立民工食堂,工地上搭工棚,实行集体食宿。河工的工期有长有短,短的三四十个晴天,长的有三四个月甚至半年,特殊的大河工还有跨年度才竣工的。上河工这项重体力活本来是清一色的男性强壮劳力来承担,后来任务多了,推广大寨铁姑娘队治理虎头山的经验,妇女劳力也上中小型河工。上河工这项农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开始,差不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几乎年年如此。因为射阳地处里下河与垦区结合部地区,地势低洼,内有涝渍危害,外有海啸袭扰,所以开河筑堤的目的是排涝、挡潮、保丰收,兼保人畜和房屋安全。

要是有人问六十岁左右的农村人,过去什么农活最繁重、最艰苦?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上河工这活最重最辛苦。当时生产队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农村男青年年满18岁必须承担上河工任务,在校读书的学生除外。当时农村流传着顺口溜:考不上完小,回来割牛草,考不上初中,回来上河工。

肩挑锹挖

说河工活重、活苦,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太低,全靠原始的生产工具和人力来开河。加上河工是“死任务”加“硬任务”,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人平必须完成多少土方。开一条河,筑一道堤,那笨重的土要一锹一锹地挖,一担一担地挑,一筐一筐地抬,一车一车地运。特别是开河开到河底,筑堤筑到堤顶时,活最重最苦。俗话说“寸土伤人”。那一百几十斤的泥担子要从十几米深的河底一步一步地挑到岸上,或从平地一步一步地挑到十几米高的堤顶上,几乎没有一个不是一步一咬牙的。特别是大河工的“突龙沟”,是河工最艰苦的“冲刺阶段”。因为越是到河底,渗水越多、越快,河底下的土方必须抢在渗水前挖走,另外,新开的河两端各有一道挡水大坝,外水顶托,未放水的新开河床随时有倒坝的风险。要是万一倒了坝,整个工程将前功尽弃,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所以,到了“突龙沟”阶段必须日夜不分加班加点地尽快将龙沟底下的土方全部运到岸上。“突龙沟”的那几天民工的伙食大改善,一日三餐全是干饭,由于活太重,有些“大肚汉”一顿吃三大海碗米饭,尽管这样,肚子还是觉得饥饿。

突龙沟的任务完成后,民工们才能稍稍松口气。工程进入最后一道工序——铲铧。什么叫“铲铧”呢?就是将“清坎”(河坡)上的余土铲走,首先要将两岸河坡和龙沟底铲得雪平。然后就是将两岸的新筑河堤的两个坡面和堤顶铲平压实,达到“六面光”的标准后才能申请验收,验收一般要经过工程指挥部的初验和总验两个阶段才能过关。初验就是发现不足地方要进行弥补,确保总验收一步过关的工段要获得奖励。铲铧这道工序被称之为“技术活”。一般都选择那些心细责任心强的民工来承担。

说上河工苦不仅仅是因活重,还因为吃住条件太差。那时候粮食总是不够吃,虽然名义上讲要保证上河工人吃饱吃好,其实还不是青菜萝卜加粗粮。只有到“突龙沟”那几天才能吃得到白米饭和少量的猪肉。有时在海边上河工连饮用水都要定量供应。没有蔬菜吃就用盐水代替。住的是用芦苇把子拱起来的草棚子,民工称之为“小舍子”。遇到雨季大水经常将“小舍子”漂起来,让人站着过夜。

上河工虽然是个苦活重活,但民工们会变着法子苦中寻乐。大家晚上躺在小舍里轮流讲魔鬼和狐狸的故事。有些人不会讲故事就说“荤段子”取笑,当地土话叫“辣村”。讲故事和辣村要求内容不能重复,天天要出新。“故事大王”和“辣村冠军”的评选标准是看大家的笑声多少来确定。民工们一天的劳累被欢笑声冲得烟消云散,在如雷的鼾声中进入梦乡。

有时民工们还会搞恶作剧取乐。要是工地上路过一个年轻妇女,那就不得了啦,几百几千个人一条腔地“噢”了起来。这“噢”字拖得特别长而有节奏。那声震四野的声浪惊天动地。据一位多年当河工带队的离休老干部讲,在一个大型河工的工地上,一阵“噢”声绵延七八里。

人多就爱起哄。其实这些民工分散开来一家一户过日子,大多是老实巴交的人。可是一旦聚集到河工这个特殊群体中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一个跟着一个学,环境改变人啊!在极其繁重的劳动之余,在没有文化生活的情况下,寻点开心取取乐,也属正常。

打夯筑堤

打夯是一项重体力劳动,需要多人合作来完成。河开出来了,河堤的基础必须用夯来夯实。打夯多人合作容易乱,人们在劳动中发现,一边打夯一边喊号子(夯歌),能够协调大家的节奏,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这就是“打夯号子”。初始的打夯号子都是由感叹词组成,只有节奏没有具体的词义,渐渐地有思维敏捷、能说会道的人,把打夯号子编成歌曲,活跃劳动氛围,这就形成了打夯号子歌。电影《横空出世》中,演员李雪健用沙哑的嗓子领唱打夯号子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形象地表现出打夯号子歌在劳动中的作用。

夯歌没有固定歌词,一般由扶夯人领唱,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编词。开始和结束时,提醒大家统一行动,注意安全,防止事故,中间就见景生情,或说些熟悉的戏曲歌词,或能提起大伙精神的逗趣幽默段子,活跃气氛,这样单调繁重的活干时间长了,容易疲劳,唱着夯歌,喊着号子,苦中寻乐,在轻松愉悦中享受劳动快乐。

上世纪50年代,百万民工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工地上,多组打夯人唱响的夯歌很能鼓舞人。其歌词是:东打龙王东大海,南打观音普陀山,西打如来雷音寺,北打唐王饮马泉,上打玉帝凌霄殿,下打阎王鬼门关。东西南北都打到,再打西京古长安。哟嗬嗨嗨!

民工们相互挑战,开展劳动竞赛,喊声震天,气壮山河,表现了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热烈气氛。

时代的滚滚车轮已经行进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上河工的日子已成历史,回忆亲身经历的那段生活蛮有意思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
// 切换登录方式star // 切换登录方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