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11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2年11月29日

礼赞滩涂拓荒者

阅读量:607

顾长清

10月29日,市文联、作协组织的“大美盐城,向海图强”文学征文揭晓,我的作品《先行者的足迹》被评为优秀奖。这是对我县滩涂拓荒者的充分肯定。

我县有滩涂100多万亩,是发展经济的潜在资源。1982年,县委吹响射阳开发滩涂的号角,随即起草了开发的详细方案,总政策是县规划、乡组织、村施工、个人承包。总方针是稳打稳扎、围垦一块、配套一块、成功一块。不拉大摊子,不留半拉子,使农民有投入必能得利。

这件大好事一旦在全县公开,就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几天之内,就有上千人来到滩涂上搭棚子建新家。

他们顶海风,喝咸水,住工棚,照样笑容满面;

他们挑土方,挖鱼塘,捞水草,日夜不分;

他们遇风浪,历艰辛,遭失败,毫不气馁。

海河开发公司副场长刘爱章一下子就把全家15个人全部迁到滩涂落户,承包200亩土地开塘养鱼,不仅大幅度增加了家庭收入,还为国家作出了贡献,成了当地群众的学习榜样。

特庸承包户张金元1985年饲养1000只鸭子,因缺乏技术,死去一半,亏了大本。第二年他跑到几百里外的徐州向一个“养鸭大王”取经。为了防止水老鼠等动物危害,他住到鸭棚看守。当年养的1000只鸭子成活率达到了98%。

海河乡老党员陈如仁1948年参军,南征北战,在淮海战役、解放上海、福建剿匪等许多战斗中屡建功勋。他想到开发滩涂也是一种创业,便积极要求参加,不能做重活,就和老伴结成帮手,为大家烧饭和做其他服务工作。

特别可喜的是,有一大批年轻人成了开发滩涂的骨干力量。

通洋乡万余余、王志祥、严昌国是二十出头的初、高中毕业生,他们见到周围许多人都到海边去落户了,也向父母提出了这个要求。父母不同意,他们就把自己的户口挂到人家的户头上,背起行李和大队伍一起来到了滩头,参加挖运土方。

阜余乡蒯玉成1984年从南京部队前线歌舞团退伍回来,听说县里号召去滩涂开发,便带着干粮,骑着自行车,来到滩涂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转了一圈。晚上回来,别人问他有什么想法,他高兴地说:“辽阔的海滩大有发展前途,那里和部队一样,都是锻炼人的地方,我决心和大伙一道在那里安家扎根,改变荒滩面貌,写出反映海滩生活的文艺作品。”白天,他和同去的群众一起劳动,晚上,先是把一天的生活情况和所见所闻写在日记本上。尔后,就给大家讲故事、说相声、数快板,使大家不感到海边生活的枯燥,深受大家欢迎。

这里,我还要特别讲到两个人。

一位是已故的财政局局长李茂仁。他大专毕业,就被分配到滩涂一个芦苇场工作,一去就是八年。八年间,他安心在那里搞芦苇高产研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1987年,射阳芦苇高产开发列入了全国“星火”开发计划项目,总面积达1.06万亩。

一次,他带我去滩涂采访,讲起芦苇高产培植方法头头是道,同去的人不得不从内心佩服他这个“芦苇专家”。他提拔为县财政局局长以后,对射阳芦苇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

还有一位叫顾宝玉,被人们称之为芦苇荡里的“状元郎”。

他毕业于吉林大学野生植物资源专业,从报纸上看到一篇有关射阳滩涂情况的报道,认定是自己学有所用、大有作为的地方。就在他来射阳工作的那年,滩涂芦苇发生了严重虫害,12万亩芦苇受损达20万元以上。眼前的事实使他深深地感到,要使芦苇高产必须加强防治虫害的研究。白天,他奔波在芦苇地上,定点观察情况,晚上回到宿舍,刻苦攻读《芦苇科技通讯》等杂志。书本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到南京、合肥等地向农业部门的专家、教授请教。四年间,他调查记录了3000多个数据,做了厚厚几大本的文字记载,终于摸索出了一整套根治芦苇虫害的方法,使单位每年增收20万元。

顾宝玉在科研上取得丰硕成果,1990年被团省委、省科委命名为“江苏省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1991年,他主持研究的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芦苇高产技术开发”课题获江苏省、盐城市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同时获“国家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会”金奖。

……

昔日一片荒凉的滩涂,如今成了农副工全面发展的宝地。正是有了一大批拓荒者打了头阵,他们的功绩将永远记在射阳的史册上!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