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瘦身”的用稿剪辑簿
张建忠
上周星期天,外面下起了初冬的第一场雨。在书房写稿的我,被雨敲玻璃的声音打乱了原有的静默,思绪随着雨声而波动,模糊了灵感。索性起身休息片刻,在书房转悠时,眼光落在了足有一米多高的用稿剪辑簿上,便心血来潮地翻看了起来,不看则已,看了又感慨万千、思绪绵绵。
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一晃30年过去了,自己撰写的“豆腐块”稿子见报后激动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每次小稿见报后,我都会小心翼翼地剪下来,张贴在自己的用稿剪辑簿上,一闲下来就翻翻,享受不能自拔的快乐。正因为它,让我从乡下调进县城工作(时任县信用合作联社领导看到我的用稿剪辑簿,立即决定借调到县联社机关办公室工作),所以我对它特别的珍爱。
通过翻看用稿剪辑簿,才发现原来随社会发展变化最大的就要数中国电信产品了。30年来的用稿剪辑簿里有多篇文章可见证。如:1997年2月28日《射阳邮电》刊登的“村头电话传呼忙”;1997年7月11日《江苏邮电报》刊登的“父母在家度晚年,儿女在外心不挂——射阳县兴起安装‘孝敬电话’热”;1999年12月10日《江苏邮电报》刊登的《射阳农民真时髦,因特网上做广告》以及“父亲请客”;还有2002年4月4日《盐阜大众报》上“网上淘金悄然走进洋马农家”……这一篇篇文章足能见证关于中国电信产品在不断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从基层营业网点负责人的岗位上再次回到机关重操旧业,从原来的打印纸质稿件邮寄到现在的发电子邮箱或与编辑微信“直捣”,方便快捷。现在,虽然见报稿子的数量是在逐年增加,但我的用稿剪辑簿堆高的速度却变得越来越慢,“大肚子”逐年“瘦身”。主要原因是随着中国电信的2G、3G、4G、5G的逐步转型升级,融媒体网络用稿占了六七成,如《人民网》《学习强国》《新华网》《中国江苏网》《我苏网》《紫牛新闻》《交汇点》《我言新闻》《射阳发布》等各家新媒体网站、公众号应运而生,再加上现在不少纸媒与网媒同步,让我学会了在电脑和手机上“电脑剪辑”和“手机剪辑”——打包收藏,“电子剪辑簿”浮出了我写作生活的“水面”,让我确实省事很多。
近年来,5G在方便人们联络的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尤其是手机支付、刷脸认证、核酸检测、微信抖音等应用功能成为手机的重要用途。正因为如此,我对中国电信特别喜爱,一直在使用中国电信的手机,虽然到县城家搬了几次,但选择的网络仍然是中国电信网络。所以,我要想说的是,中国电信值得我们期待与追随!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