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11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2年11月22日

苇荡史话

阅读量:1335

高亚

初冬,咄咄逼人的风霜使得芦苇褪去青春靓丽的绿色外衣,换上黯然失色的棕黄色老人服。望着湿地公园里时近暮年、行将茎枯叶落的芦苇,我眼前却显现当年家乡夏末初秋那青翠欲滴、宛如黄海波涛翻滚的芦苇荡,不由钩沉起悠悠岁月中有关苇荡的轶闻、史话。

我的家乡在原六垛乡,过去曾叫苇荡乡,历史上是苇荡右营五岸衙门所在地。从地名上可以看出,此地盛产芦苇。

芦苇是乡野植物,叶似竹,茎中空,只要有水和洼地或池塘,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芦苇用途广泛,过去用它做火草、盖房,编织席、帘、畚箕等家庭生活用品,现在用于造纸和编织出口工艺品等,因绿色环保,颇受市场青睐。

古时,人们把芦苇叫蒹葭。在文人墨客的眼里,芦苇默默地坚守旷野的清苦与苍凉,拥有一份清高,也独守一份落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诗经·蒹葭》让芦苇从茫茫旷野走进了文学殿堂。白居易在《风雨晚泊》中写道:“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郑谷在《江际》中感叹:“杳杳渔舟破暝烟,蔬蔬芦苇旧江天。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还有杜甫等诗人都曾用诗文咏叹过芦苇。

我对芦苇没有文人墨客那般闲情逸致,更不会咏诗作赋。但对芦苇也是莫名地喜欢。儿时喜欢用芦苇编枪、编帽子,在芦苇塘里打水仗,喜欢摘芦叶回家包粽子,喜欢站在塘边愣愣地看着美丽的芦苇倩影婆娑摇曳,聆听鸟儿在芦苇窠里上蹿下跳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长大后,我喜欢用芦苇编织柴帘去供销社卖,卖来的钱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到公社编写《六垛志》时,听到有关芦苇史话,总是追根溯源。

六垛地名与苇荡密不可分。康熙二十八年,以六垛地区为核心方园近百公里范围内的芦苇,因生长茂盛,难以管理和开发,朝廷决定成立苇荡右营。设千总一名、把总2名,驻樵兵500名,负责看护、收割、藏运芦苇。苇荡右营衙门就设在六垛范围内的五岸庄,史称“五岸衙门”。苇荡右营内芦苇秆高茎粗,质地优良,尤其是六垛地区有的芦苇红节粉秆,是芦苇中的上品,被朝廷标为皇滩。传说,慈禧执政时,苇荡右营的芦苇收入直接上交朝廷,作为慈禧太后梳妆打扮的花粉钱。芦苇收割时节,为了不受河水浸湿霉变腐烂,衙门动用民工,扛起一个个高垛堆放芦苇,并把高垛依序编上号,从而形成现在二垛、三垛、五垛、六垛等地名。把船装运芦苇的码头叫着岸,并依序排上号,形成现在的前岸、五岸等地名。

二垛村西南有个老地名叫九口缸,历史上那里也是芦苇茂盛之地,小蟹横行霸道,“上有芦花点头,下有小蟹起楼。”是当地的真实写照。小蟹很机灵,白天捕食时,两个眼睛睁得圆圆的、竖得高高的,听到动静、看到人,迅速钻入洞里,让人望而兴叹。生活在苇荡里的人有的是办法,他们在芦苇丛中不同方位埋了九口缸,白天不再费工耗时捉小蟹了,而是待第二天的早上,带上盛蟹的器具直接去缸里捞小蟹。只见滑入缸里的小蟹,有的还心有不甘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爬上又滑下,累得直吐白沫。早已滑入缸底的小蟹心灰意冷,气鼓鼓地躺在缸底喘息着。久而久之那地方就被叫作九口缸了。

芦苇当屏障,青纱帐里把身藏。1939年,黄克诚部队进驻六垛地区,将三师后勤部被服厂设在六垛地区的谢家湾(原奤北村),当地民众自发到被服厂帮助制作前线急需的棉鞋、棉衣、棉被,为抗战作出积极的贡献。三师部队也在苇荡里抓获敌特多人,获得重要情报,粉碎敌人扫荡阴谋,并利用苇荡优势,歼灭过年上岸抢劫的海匪数十人。1942年3月,50多名干部去延安学习途经六垛,当地党组织和三师领导商议,为绕过敌人封锁区,改走陆路为走水路,人员乘船沿黄海向北到连云港赣榆后,再走陆地去延安。拂晓,船从五垛庄出发,由三师八旅独立团派员护送。苇荡沟河纵横、柴高草深,船只放倒桅杆,悄无声息地从内河驶入黄海,扬帆远去。

1942年8月,共产党在六垛地区建立政权,成立了苇荡乡。乡村干部以苇荡作掩护,开展政治活动和对敌斗争。1948年,为了解决民众生活困难,党组织实行“耕者有其田”,鼓励群众自发开垦芦苇滩,种植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开展生活自救,民众生活日益好转。1952年,苏北灌溉总渠挑成后建起了六垛闸,“要得发,上大闸”是当时六垛地区叫得最响的口号,滨海县等北边民众纷纷跨过大闸,来到六垛开垦芦苇长庄稼,六垛地区人口骤增。

如海似洋的芦苇荡,盐硝茫茫数万亩荒滩碱地,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1952年4月20日,毛泽东主席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2师转为农业生产建设第四师,实行军队编制,生产待命。全师开赴六垛地区,在总渠两岸开垦芦苇滩,兴建农场。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开垦荒地近15万亩,挖出沟渠,建起涵闸站等配套设施,农场初具规模。1955年11月,撤销待命任务,所有官兵就地转业,改供给制为工资制,实行经济核算,正式成为直属省农垦的国营淮海农场。

1981年3月,六垛地区成立六垛人民公社,1983年政治体制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建立六垛乡人民政府。六垛乡下辖18个村,与芦苇有关的老地名村就有:六垛、五垛、二垛、五岸、苇荡、头厂(原叫头垛)等。学校有苇荡小学、苇荡中学。

过去的芦苇荡现在成了鱼米仓,柴塘荒滩都开发成鱼塘、蟹池和良田,饲养了鱼、虾、螃蟹,种上了优质水稻、大蒜,栽上了梨、桃和葡萄等水果,所产的“渠星”牌大米荣获“中国优质大米金奖”,“青龙”牌大蒜中代表大蒜品质好差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全国榜上有名,“中华绒鳖蟹苗”畅销大江南北。

每当行走在家乡的乡间小路、沟河田埂上,扑面而来的是翠绿金黄,撞入满怀的是粮果芬芳。再不见苍茫芦苇尽情摇曳的身姿,望不到洁白如雪、轻盈飘逸的苇絮,听不到苇荡此起彼伏、排山倒海的哗哗声响……

家乡的苇荡已成史话,但定格在我记忆胶片上的苇荡却是永恒的诗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