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於红波:热心公益 奉献爱心
本报记者 张慎传 实习记者 李想
在县助残志愿者联合会,提到於红波,人人都为他竖起大拇指。多年来,他倾心公益事业,经常带领志愿者深入大街小巷、交通路口、农贸市场等点位开展各类爱心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精神在鹤乡广泛传播。
於红波一直以一名普通志愿者的身份在社会上从事公益活动,后经人介绍进入助残会,正式成为助残会中的一员。是什么让他想成为一名助残会志愿者时,他脱口而出四个字:“助人为乐。”他说,小时候,经济困难,兄弟姐妹多,家里的亲戚朋友们在自身不怎么富裕的情况下,依旧帮助他们一家,包括读书、生活等各个方面,所以他从那个时候起,心中发誓,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别人。
“看到有人受苦,我心里难过。”他感慨道,受到家庭的影响,他一直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他的同事夸赞说:“我十分敬佩於红波,做一件好事可能很简单,但是做十几年好事真的很难,他十几年如一日,对自己要求严格,每天为社会做贡献,真的很不容易。”
作为文明观察团的负责人,於红波坚持从身边小事做起,他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路边、菜场等周边巡查,发现需要整改的地方,如果能现场劝导,他就劝导纠正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市民,於红波说:“有耐心是我工作的必要条件。”面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他只有去耐心地去劝导。在文明出行方面,遇到一些不戴头盔的骑行者,他会强调戴头盔的重要性,列举因为不戴头盔发生的交通事故,起到警示作用。“全县人民的素质是很高的,但有极个别人,我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让他们打心里明白这些行为是错误的,为自己着想,为社会着想,改正并保证以后不会再犯。”他坚定地说。
保护未成年人和关爱残疾人家庭是於红波一直重视的问题,作为“蓝纸鹤”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他多次走访需要援助的家庭,帮助残疾家庭改造房屋居住环境,提供经济援助等。於红波听说一个学生家庭贫困,立刻前往这名学生家里调查情况,他坐下安慰学生:“既然生在这个家庭里,就要去接受这些事情,不能去逃避,父亲没有了工作能力,那么现在你就是家里的顶梁柱,要撑起来这个家,不能让这个家倒下。”安慰完学生,他毫不犹豫,决定资助这名学生上学。
后来这名学生考上了大学,面对高昂的学费,於红波克服困难选择继续资助。这名学生很争气,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把在校期间获得的奖学金全部捐给县助残志愿者联合会。於红波和县残联会的其他同志一致认为,将这笔钱退给这名学生,并鼓励他要一直努力下去,等有能力时再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生活中,於红波一直扮演着“老大哥”的角色,给予其他兄弟姐妹不同的支持和帮助。“我为什么能一句话说到底,就是因为我先带头做表率!”前一阵子,家里亲戚得了重病,家庭比较困难。他得知后便主动出面,发动家里的兄弟姐妹一起帮助,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凑了十万多元,他带头捐了一万元。病人经过及时治疗,病情也得到好转。
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於红波用实际行动实践着“燃烧”的精神,他认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积极的人生精神,只有无私奉献的人,才能在奉献的过程中找到人生的坐标。难道在於红波的身上不正体现了助人为乐、不求回报,为公益事业奉献全部光和热的精神吗?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