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11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2年11月07日

盐碱地里稻花香

阅读量:379

本报记者 杨兰玲

“开镰啦!”近日,在由盐城市农科院和江苏顺泰农场合作共建的耐盐水稻研发创新基地,金色的稻浪随风翻滚,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来回作业,一束束饱满的稻穗被割下后整齐码放,一幅喜人的秋收画卷呈现在记者眼前。据了解,这批水稻平均亩产将达到600公斤,达到良田水准。

昔日盐碱荒滩,今朝沃野良田。很难想象,眼前的丰收田,在几年前还是“春天白茫茫,秋季水汪汪,十年九不收,靠天来吃粮”的盐碱荒滩。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含盐量高、土壤黏重、孔隙度低等特点使得粮作物难以在此生长。我县位于黄海之滨,内陆滩涂面积13.4平方千米,如何将广阔的盐碱荒滩变成良田资源?我县在品种培育上做足文章。

“在盐碱地培育出耐盐性强、生育期适宜、优质不减产、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对于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院与射阳进行深度合作,积极探索更多解决沿海荒滩问题的‘破题之钥’。”行走在金黄稻田中,盐城市农科院副院长孙明法一边察看水稻长势一边介绍,该院通过所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等重大项目的实施,相继育成适宜江苏沿海滩涂盐渍化中低产田种植的“盐稻10号”、“盐稻12号”、“中科盐1号”、“中科盐2号”等十余个耐盐水稻品种,不仅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还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不断扩大我们的耐盐水稻学科团队,选育更多符合盐碱地种植的耐盐水稻新品种,并加快新品种的转化、利用力度,为射阳绘就新时代鱼米之乡美丽画卷作出更多贡献。”谈到未来,孙明法满怀信心。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