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9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2年09月27日

古代诗人笔下的秋

阅读量:802

谷子

秋日的到来,使我想起历代诗人描绘秋天景致的诗文。古代诗人描写秋景的诗文美不胜数,如同秋风吹过的萧萧树叶声,轻轻回荡在耳畔。秋天的云彩、晚霞,菊花、桂香,寒山寺的钟声,燕子楼的清梦,廿四桥的明月……在诗人的笔下,在诗人的诗情画意里蕴藏着岁月的沉淀,历史的回响。秋分过后的层林尽染,折射着四季轮回的沧桑。让我们在这个秋意浓浓的中秋时节,回味古代诗人笔下的尽染诗意诗情的秋色吧!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居住在扬州。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先赴长安,后到东都洛阳上任。应好友韩绰之邀,去了一趟扬州。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杜牧在扬州时与韩绰的欢饮愉悦,心情舒畅。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即《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虽然已到晚秋,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玉人披着银辉,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间。这箫声似乎还飘到千里之外,回旋着杜牧对旧地的深深怀念。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秋天,35岁的杜牧从洛阳匆匆赶往扬州。他的弟弟杜顗因为眼睛患病,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他向朝廷告假后来探望。在扬州期间,写下一首《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秋雨过后,秋蝉的鸣叫声嘶哑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桂枝条,让人感到凛凛秋意。寺庙的台阶上长满青苔,几只白鸟上下翻飞,不肯离去。寺内树林茂密,夕阳西下,暮霭顿起,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小楼。谁能想到这寂静的竹西路,另一端就是歌舞不绝的扬州呢?诗中既有幽静孤寂,又有繁华喧闹,扬州的秋,不只是西风落叶的苍凉,还有过尽浮华的静美。

扬州是幸运的,在繁盛的时光里,遇见了才华横溢的诗人,扬州也因此成为无数人向往的诗意水乡。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诗人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他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传诵千古的诗作《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西沉的月亮、乌鸦的啼声、旷野的霜花、飘落的枫叶、船上的灯火、寺庙的钟声,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寞愁绪,也构成了一幅秋天的江南水乡夜景图。从此,不论谁经过苏州,都要来听一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曾夜宿燕子楼,据传燕子楼是唐代张尚书为爱妾关盼盼所建。关盼盼面貌姣好,善于歌舞,谈吐不俗。张死后,盼盼思念故人,独居小楼十余年不改嫁。苏轼为关盼盼写下《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秋夜,月光皎皎如霜,秋风如流水清凉,让人沉醉。环曲的港湾鱼儿跳出了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晶莹流转,三更鼓响,一片叶落,惊断了悠然如云的梦境。在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思乡之时,梦到盼盼。梦醒佳人却是杳无踪影,顿有人生如梦之感。秋夜的美景之中包含了佳人的绵绵情事、古今的深深思索、“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无穷感慨,传达了一种禅意的玄思。

明朝诗人储罐在泰州登上望海楼时作《次陈裕庵早秋登楼》:“画栋流云凌翥凤,虹桥傍夕渡牵牛。”彩绘的栋梁伴着流云,如凤凰高飞;拱曲的长桥,横跨夜空,如引渡牵牛。一幅恢弘壮阔的秋景顿时浮现眼前。

在这秋分时节,美美回忆古人咏秋的诗文,浪漫而惬意,走进古代诗人笔下的秋,看似秋天的落寞与苍凉,但细细品味,会感受到秋意盎然,浮华有韵的静美。不管在天涯海角,还是在明月故乡,秋日的山山水水,层林尽染,月色的朦胧写意,在古代诗人的笔下依然壮美雅致。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