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农场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报通讯员 杨金凤 宗恒 记者 周蓉蓉
万亩粮食、千亩蔬菜、百亩芡实……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与核心,是承担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发展,我县纳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已达3800家,其中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超过300家。
稳住粮仓的新主体
沟渠流水淙淙,稻田波光粼粼,龙虾浅游水底……在海河镇大鹏龙虾养殖家庭农场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
“龙虾不仅能清除田中杂草,还可以帮助肥田,促进水稻生长;水稻又为龙虾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最终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单位面积产出效益的目的,水稻亩产稳定在650公斤左右。”农场主张德生喜滋滋地说。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兴桥镇宇干家庭农场主丁宇干从十多年前镇服装厂的下岗女工一跃成为当地的“女粮王”,从最初成立时的仅30亩土地到如今的1600亩,从最初的门外汉到如今的种田能手,宇干家庭农场依托农技部门在施肥播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推广示范,打造当地粮食种植示范样板农场。
我县90%的家庭农场从事粮食种植,种植面积31.6万亩,大部分家庭农场主会种地、肯吃苦、懂技术、能钻研,拥有机械作业能力和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既节约了种田成本,还提高了粮食产量。近年来,粮食类家庭农场各尽其能、竞相发展、稳步壮大,为全县的稳粮增产作出了贡献。
富裕农民的新动能
一棵紫苏,苏叶、苏梗、苏子都可入药,浑身是宝。“目前种植了100亩紫苏,面积位居江苏省第二。从播种到收获采摘再到包装环节,高峰期用工100人左右,去年人工费用支出达160万元,工人平均每人每年能挣3万元左右。”彩云家庭农场主秦松说。
黄沙港镇新月家庭农场主陈凌志几十年来一直在土地上默默耕耘劳作,通过不断努力,获得了十多项省级以上荣誉。他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对社会充满感恩之心,没有忘记帮助群众发展生产,聘用不宜外出的农民工及管理人员达20余人。
据统计,全县有3700多家家庭农场为超8000名农民群众提供致富出路,引导群众就地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村稳定,实现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农村发展。
引领农技的新引擎
从路边一处标记着“春天里”的指示牌前驶入一条小路,下坡、过桥,一座“在水一方”民宿出现在眼前,民宿旁边便是勇鑫果蔬家庭农场。
依托合德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水一方”民宿等主体,勇鑫果蔬家庭农场秉持“绿色、创新、休闲”发展理念,通过引进、研发、改良种子,克服反季节蔬菜生产技术“壁垒”,形成适合苏北盐碱地区独特的果蔬栽培技术,带动当地农户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了集“现代农业、生态采摘、农旅结合、休闲体验”于一体的高效农业发展样板。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就是乘法。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立实时图像与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自动信息检测与控制,通过无线传感节点监测土壤水分、温度,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度、植物养分含量等参数,并根据作物需求提供各种声光报警和短信报警。通过整合以上信息,以直观的图表和曲线的方式显示给用户,对农业园区进行自动灌溉、自动降温、自动卷模、自动液体肥料施肥、自动喷药等控制。
“这个家庭农场‘随手记’很方便,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用手机随时随地就可以记录,而且设计很简单,一般老百姓都能看懂,还省去了找人代账的费用。”海河镇陈晨家庭农场主说。
养成记账习惯、强化成本核算是家庭农场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必修课。有了“家庭农场随手记APP”,农场账目记得清、算得准,农场主能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有效制定目标、做好规划。
科学技术的注入使家庭农场发展的赛道更宽了、发展质量更高了、发展活力更足了。
“作为农人,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把家庭农场政策一项项落实落细,就一定能推动家庭农场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行稳致远,让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加充盈更有保障,必将为强富美乡村建设交出更为精彩的答卷。”畅想未来,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