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7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钩沉
2022年07月30日

回忆起,小街旧时光

阅读量:1277

吴红军 吴炘恒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时光总是那样匆匆,带走了童年、青春以及许多的美好。但带走了那些追之不及的,却依然留下了怎么也抹不去的回忆。

每个人对故乡的记忆各有不同,不管是否离开故乡,年头久了,便都想从缤纷繁杂的存储记忆中,梳理出记忆中故乡最真最深的印迹。

“嗒哒、嗒哒……”的木屐声时常把我唤回梦中的故乡,那“嗒哒”的声响是从故乡那条并不宽敞的青砖街上踩出来的。多少个细雨朦胧的黄昏中,这声音踏踏而来,构成了童年甜梦里最美的催眠曲章,也是萦绕在心里那份淡淡的乡愁。

那木屐早已绝迹。它是用故乡最细最软的芦柴花(一种细秆的芦苇的花,白色的花绒很细很细,好像没有梗节一样)与稻草绳经由能工巧匠用心编织而成,俗称“毛窝子”(方言对这种草鞋的称呼)。在“毛窝子”的底部托上一层木板,再在木板的下部绑上两小块小木条,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木屐了。在秋冬时节以及春寒的雨季,如果单纯地穿出“毛窝”或其他布鞋,那会很快潮湿,一旦湿透整个“毛窝”就会破烂溃散。但有了这“嗒哒”木屐,“毛窝子”便不怕这雨季的路面,所以小镇上的人更喜欢穿着它悠闲地走在湿漉漉的青砖路面上,“嗒哒嗒哒”而行。雨中的小街,总有几家不大的店铺了上着擦得锃亮的罩子灯,昏黄的灯光,柔和地映照着安静的夜,烘托着千秋小街雨夜的安宁。

小街太小,东西不过一百来米,大家都称之为“角头街”,它名副其实,是弯曲绵延的射阳河河岸上一座太普通的小街。近百户的人家散落在街的四周,因为有一处小小的河港,早年时又被称为“尖头港”,而那处曾经也算得上繁盛的小港如今却已淤积成一条小小的水沟了。最早定居于此的居民多半是因民国时期黄河改道入淮的大难随水漂流到此的,在遍地的泽国中有此一处出水的高地,受难的人们便聚到了这里,待到大水退去,受灾的先民们就安营扎根下来,他们烧盐垦荒、种地斫草、撒网捕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有了人气,地方才能兴旺起来。兴旺了,就会有政府的人来收税,就会有商家做生意,于是老街上有了粮行、商铺、药房等等,打铁、染衣、抓药、购销……各色行当一应俱全。

实业家张謇开办了华成公司后,也来到这里,把“尖头港”改名为千秋,并在这里建起了开垦基地,开发了许多土地,进行了条田规划,在街的东北角建成了巨大的仓储库房。华成公司所占的地方里当时就有花园洋房,碉楼防卫,荷花亭台等,给小街增色了不少。而当我们懂事时,所剩下的就只有高大仓库改建的教室与光有一池河水却看不见荷花的荷花塘了,原有的东西都在历史车轮的滚动中灰飞烟灭了。

待到人民公社成立,小街中的政府机构也多了起来,公社、供销社、医院、邮局、水产站、食品站等都在这街上,人多了,也就更热闹了。在青砖路的尽头东南有一个“大坞子”,外地人抑或是如今的年轻人听这个名字都不知道是何意思了,这“大坞子”就是用来停靠船坞的地方。坞子真的不小,只有一个南出口与射阳河相连,那时小镇与外面世界的往来,绝大部分时候都是通过船运来完成的。坞子也是小镇人生活“必经地”,淘米、洗菜、挑水做饭都在这坞子的码头上。

早春时节,和煦的暖风从“大坞子”的南口吹了进来,吹绿了两边的杨柳,连排的绿柳与后排成片的白墙黛瓦,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水墨画。坞子里的水更加清澈透亮,阳光映照在水面上,微风过后,泛起了粼粼的波光来,戏水的鸭子在嘎嘎地叫唤着,暖风也把河边那家小媳妇的脸吹成了桃红。炊烟在小镇各家的烟囱里袅袅升起,直呼呼地朝天空吐出,不一会儿,轻柔柔地飘散开,当你入神地去寻找时,它们自己没了一丝踪影。

小街的巷弄是孩子们的天堂,捉迷藏、玩打仗,不知疲倦穿行其中,长长短短、弯弯曲曲的小巷里,有他们的横冲直撞。他们总是大路不走,走小巷。在小巷中也能闭着眼睛绕道回家。那时的孩子多,没有人家找孩子的,相对封闭的小街从不担心哪家孩子丢失,“门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小街自“古”有之的一种美德。

小街上青砖黛瓦的房子大多是商铺与大户人家,经过风雨沧桑的百年,有许多也颓废斑驳,仅存的几户,墙体没有更换多少,依然还有木质阁楼,“咚咚”的上楼声依旧飘浮在久远的记忆里。

夏日的余晖从河面上消失时,小街上便是另一番的风景。大人们忙碌着晚饭,孩子们早早地把凉床搬了出来,或者把两条长板凳搬到自家的门前,用水擦下,就变成了纳凉休息的好场所。夜幕降临,繁星点点,躺了下来,听大人述说着流传千古的神话。此时蒲扇的呼呼声、拍打声响个不停,又有几位文人雅士聚到一处,便谈天说地开来,好奇的大人小孩便簇拥上来,带着小小的板凳,找个好的地方坐下来,听他们口吐莲花,在他们的话语声中徜徉天地。讲到精彩绝伦之处,或是鸦雀无声,或是齐声叫好,不论大小,都听得津津有味,夜深了也不肯散去。

秋意浓时,各处院子的果实也成熟了,梨子、桃子、枇杷……孩子们便都馋着要吃。天气更凉的时候,某处院子里的桂花树就开满了星星点点的桂花,微风掠过,整条街上都盈满了醉人的香气,浓郁扑鼻。把桂花采下,做成香料,便可在皓月临空的中秋团圆里,做成桂花月饼。一大家子坐在一起,那幸福与甜蜜的味道升腾在小镇的上空,融化在无边的月色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社会不断发展,射阳河南北的交通由一条木船变成了小轮渡,到后来汽渡与小轮渡并行。商贸发展,车辆的增多,小街的中心也从百米的老街,迁到了交通要道的两侧,饭店、旅社、食品收购站、医院、面粉厂、农机厂、农具社等群众需求的社办企业应运而生,人们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红彤彤的“金刚脐”、油滋、油条、米饭饼,还有可口的熏烧肉让多少老街居民的味蕾得以满足,得以思念。

改革开放至今,千秋大桥双向桥已飞架南北,使得射阳河这条“天堑”变成了“通途”,两岸人不再因为恶劣天气影响而不能往来或出行,商贸也发达起来。生态的环境日益改善,阳河湾河鲜更是名扬远方,丰富的水资源,让当地居民享有着口福之后,也享受着天蓝水美的宜居生活。如今,沿河街、致富路、育才路、府前路、振兴路等早已纵横开来。楼房林立,每条路面都达到硬化路面。路灯林立,主要干道的亮化工程,更让千秋的夜晚霓虹闪耀,灯火辉煌。当年的小学校早已搬到了现代化的新校区,幼儿园、小学、初中,一应俱全。千秋人的创造精神也不断地发展,依托射阳河酿造的“千秋酱油”闻名遐迩,千秋大米远售他乡,肥沃土地种出的蒜薹深受市场的青睐。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在工业园内拔地而起,现代化的千秋正充满自信地走向未来。

新型农村社区

大美千秋

运粮河闸

麦田扬“金波”

千秋酱油厂

乡村新貌

集镇新景

集镇夜景

千秋一站

阳河湾

大桥俯瞰图

千秋大桥

摄影:宋叶   彭岭  刘伯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