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7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2年07月05日

感悟为民情怀

——观淮剧《宋公堤》首场公演有感

阅读量:1715

王金贵

6月27日,我有幸观看淮剧《宋公堤》首场公演,仿佛80年前的历史风云重现眼前。

1941年初夏时节,碧空如洗。海风吹过黄海西岸广阔滩涂,风过处,一望无垠的芦苇如滚滚波涛,与海浪浑然衔接。5月15日,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在苏北历史上影响深远、伟大而艰难的“民生工程”——被后人称为“宋公堤”的修筑拉开帷幕。

盐城地处黄海之滨,先民傍海而居。千百年来,盐城人民饱受海啸之苦。

1940年10月6日,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进入阜宁县境,8日,解放阜宁全境,10日建立了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时任八路军五纵队供给部长的宋乃德任县长。宋乃德初到此地,就遇到海啸成灾,疮痍满目,难民遍野。目睹此凄惨景状,他决心重修海堤,帮助群众战胜海灾。

这年冬日的一天,在阜宁商会所在地,正举行一场特殊的士绅座谈会,主持会议的正是宋乃德。会上,宋乃德开宗明义抛出苏北沿海人民性命攸关的修筑海堤议案。讨论热烈展开,有力主修堤者,有消极畏难者,有怀疑观望者,甚至有竭力反对者。宋乃德力排众议,力主修堤。35岁的宋乃德真挚诚恳的讲话赢得热烈掌声,给当地士绅留下深刻印象。

1941年2月,阜宁县第一届参议会召开。会议再次郑重讨论修筑海堤之事。刘少奇、黄克诚、张爱萍等苏北、盐阜区党政军领导到会重申抗日民主政府修筑海堤的决心。抗日民主政府的决心和诚信得到大部分参议会成员的认同,修筑海堤的提案最终获得通过。然而,修堤之难不全在与自然灾害抗争,难在修堤过程中要与日伪顽武装扰乱和破坏进行斗争。延误工期,将失信于民。宋乃德毅然决定:海堤工程按时开工,大堤分北、南两段,先修北堤。

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沿海民众奔走相告。开工之日,场面壮观。施工过程中,宋县长带头挖修堤的第一铲土。得知民工粮食短缺,黄克诚立刻将刚购入的12万元军粮,全部无偿接济民工。民工备受鼓舞,仅用15天,北堤即告竣工。南堤施工过程危机重重,险象环生,除了经历海潮等种种艰难困苦,还遭到日伪军阻挠和破坏。一时间,民心浮动,给筑堤带来更大困难。对此,黄克诚命令新四军第3师第8旅23团官兵进驻海堤,保护修堤干群生命安全。

1941年7月31日,历经千难万险的长90华里的沿海捍海大堤,终于胜利竣工。新堤建成不久,恰逢海啸翻腾而至,冲击时间长达20分钟,但新堤岿然不动。人们将此堤媲美宋代名臣范仲淹曾在苏北主持修筑的范公堤,誉为“宋公堤”。

观赏此剧,我感触很多。首先是广大党员干必须在学习党的历史中恪守初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才能赢得民心。

其次是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民之所望,就是政之所向”的自觉,全心全意解群众之所困。“宋公堤”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盐城人民“阻海波于堤外、造平安于黎民”的开始,也是新四军在连年征战、处境最困难时期造福人民的历史见证。80多年斗转星移,“宋公堤”依旧岿然不动,守护着沿海人民的百姓安宁,成为盐阜大地老百姓心中不朽的丰碑。民之所望,就是政之所向,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条“宋公堤”,把人民生活幸福作为“国之大者”,从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再次是党员干部必须树立“为人民而战,靠人民而胜”的意识,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追寻新四军大江南北的征战足迹,他们坚定把“人民”二字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百姓心为心,践行“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宗旨。面向新征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努力建设更多新时代的“宋公堤”,让全体人民不断拥有更好的生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