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6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2年06月21日

墨香氤氲兴未阑

阅读量:609

郭开国

清浅时光好流年,最美人间五月天。

试问谁人不喜,这春浓夏至、满眼翠绿、花香沁脾,充满浪漫诗意的美好季节?然而,壬寅虎年春夏间那令人厌恶却久驱不散的新冠疫情阴霾,既好似一头猛兽又更像一座大山,搅得人心绪不宁,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向来平安祥和被人们誉为福地的鹤乡射阳,也因输入型疫情出现,罕见的摁下“暂停键”,进入静默防控状态和持续不断的核酸检测。如此,竟让蕴藏积聚一冬一春力量绽放出的艳丽景色,没有了往年此时那众人争睹与不吝赞美的场面。

“咦,我没在网上购买什么东西呀?”接到电话,心存疑惑的我,赶忙戴上口罩去了小区内快递点,翻找出收件人为我的那沉甸甸的包裹。细看标注不禁眼前一亮,原来这包裹快件竟来自“江苏省作家协会”,那可是我满怀期待、心驰神往了多年的地方。原本也有郁闷不堪心境的我,可就因在这期间意外收到一个快件而改变。

小心拆封去皮,惊喜地看到里面,堆叠着一摞散发着淡雅墨香的《江苏作家》《钟山》《雨花》《扬子江诗刊》等省级知名文学期刊。刚急切翻看,便从中滑落下一本色彩墨绿,内页上贴有我头像照片、上盖着“江苏省作家协会”钢印的会员证。

“我,这就成为作家了?”反复翻看,好似梦中。回眸过往,想到自己出生偏僻农村,读书时成绩也非出众,后来更没考上什么正规院校,仅仅是因为多年来一直喜好阅读,并努力心有所感、笔有所为。不经意间,为所见、为感动、为生活笔耕了大半辈子,竟在耳顺之年荣膺省级作家协会会员,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不已。

若不是少时经历过贫穷和苦难,或许很难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安定与幸福。我记忆中抹去不了,小时候家里住的是茅草屋、喝的是糁子粥、穿的是旧衣服。到了读书年龄,上学倒是没有耽搁,可原大队学校就那么几间破旧教室,首先得安排给高年级的学生使用,因而刚上学的及低年级孩子,往往只能背着书包、扛着板凳,今到张家、明去倪家借房读书,甚至天晴时就在生产队晒场上上课。遇到农忙,老师还要带着我们到农田里,帮着生产队给苗期棉花、玉米排苗、捉虫、拔草,庄稼成熟后还要经常帮助大人干一些采摘、掰收等力所能及的农活。

这样的就读状态,自然也就没谁家长会去计较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就在这阶段,有同学陆续带来《红灯记》《罗盛教》《平原作战》等“小人书”,有字有画可吸引人了。我也成了讨好那些同学,意在能够成为借书阅读的对象。我甚至还有过利用假期外去“拾荒”出售废品,挣个一二角钱买本属于自己的“小人书”经历。在那些“小人书”中,当时留给我影响最深的应该是《高玉宝》,十分地佩服他。他小时吃过不少苦,参军打仗时还多次立功,没进过学堂却能写出像《半夜鸡叫》那样精彩的文学作品,无形中他成了我心中的励志偶像。

到了四年级下学期,大队学校新增添了几间房子,我们这些在外的散兵游勇方才回到学校本部,有了固定的教室。从看“小人书”喜欢上文学故事的我,随着识字和理解能力的增加,似乎再看“小人书”已有不过瘾之感,便寻摸着找一些“大人书”看看。可那时候偏僻乡村哪有什么“大人书”?即使与学校靠在一起的大队部里,顶多也就那一叠叠暂没分发可阅读的报纸。有总比没有强,凭着我与大队负责分发报纸的通信员熟悉,时不时去大队部讨要几张报纸带到教室翻看。你莫说,就因为常翻看报纸,不仅让我晓得了不少国家大事,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副刊上文艺内容渐渐产生兴趣。

转眼跨过1978年,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农村特别是农民的经济收入、精神面貌开始发生变化。此时我家所在农庄尚未通电,父亲却在庄上第一个购置回一台“电器”大件——收音机。也正是有了这台收音机,让我心心念念通过每天中午半小时的小说连播节目,先后听完《杨家将》《李自成》《夜幕下的哈尔滨》《人生》等“大人书”,从而令我对文学更加向往痴迷。以至于明明知道自己文字功底、知识阅历不够,但仍在课余与星期假日里偷偷练笔。

听书看似容易,真写难以成篇。不过歪打正着,平时大多课程一般的我,作文成绩却在班上名列前茅。不会走路就想着奔跑,小说一时写不出来,何不先学着写新闻?在一次翻看报纸时让我改变了追求方向。从此,一有闲空,我便关注着周边的人和事,临摹报纸上的格式写起新闻稿来。不想,几次这后,还真就有稿子上了县里的广播,一下轰动学校和大队。

成绩本就一般,考试难显奇迹。名落孙山的我,只能无奈返回家中,成了生产队里一名新社员。巧的是,就在我离校到家参加劳动不久,农村普遍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了“大呼隆”集体生产模式,农民终于得到解放,有了出工与收工的自主权。从而,使我有了更多的阅读、听书和练笔时间。

“缴足国家、保证集体,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极大地激发出农民生产积极性,甚至持续出现“卖棉难”“卖粮难”。我注重挖掘身边鲜活的事例与典型,写出多篇稿件上了广播、报纸。这时公社、大队也已改名为乡、村,县级媒体仅有一个广播站,新成立的盐城市委机关报《盐阜大众报》虽说复刊,可也仅是一张四开四版小报,基层若能有稿子登上,县乡领导都很关注。如此,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青年文学爱好者和业余新闻通讯员,被作为“人才”择优招录进乡政府成为“专职新闻报道员”。

但凡对乡镇机关情况熟悉的人都知道,在舞文弄墨人才力量不足的乡镇,“新闻报道员”名为专职,实则不少人还得承担着机关公文、领导讲话、对上汇报等文字撰写任务,准确地说就是乡镇机关一个文字“打杂工”。乡镇工作虽说千头万绪,但大多岗位上人员只需动动嘴、跑跑腿就能把事情干完,可要让各项工作白纸落黑字,形成领导满意的文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能不负组织和领导信任,初进机关不知如何是好的我,一方面找来资料熟悉镇村、单位基本情况,一方面积极购买新闻、公文写作等相关教课书籍突击“充电”。

正是在那一本本专业书籍“老师”辅导和活学活用试笔之下,虽也曾经历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挫折,但我坚持以书为依靠渐入角色,不仅及时有效地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类文稿撰写任务,而且在新闻写作上还注重运用文学表现方式,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可读性、影响力,所采写的现场新闻《挡不住的“诱惑”》、新闻故事《破例赴宴了民愿》、工作通讯《开行政群间的“直通车”》等作品先后在全国获奖。

购书、收藏、阅读、写作,早已成为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外出,我最喜欢跑的地方不是热闹的街市、商场和游玩之地,而是书香浓郁的书店、报摊,回来包中塞满的不是家人期盼的物品,而且各种书籍和当地报刊。

走向社会,从村里到集镇、由集镇到县城、再从城西到城东,屡搬新家,书房必备,家具物品换了一茬又一茬,而一直跟随我被保留的,唯有那一橱橱、一箱箱书籍和用稿剪贴。我家先后被县市表彰为“书香家庭”和“示范家庭书屋”。

诚然,我心中也时有烦恼与纠结,想当年有时间、有精力阅读,却因自己手头拮据,往往只能“望书兴叹”;而现在经济尚可、新书不断,我虽抓住一切可利用时间阅读,但却仍有许多已购心仪之书,只能束之高阁无暇顾及。

参加工作接近40载,无论是在乡镇还是在县直部门,也不管工作岗位如何变化,我始终不忘热爱文学和新闻写作的初心与使命,并努力将它们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形成优势互补、彼此促进的“双赢”格局。粗略统计,我坚持写作这些年,先后用稿20000余篇、发表500余万字。

2015年,我以“草根者的记忆?人物卷”为主题,出版了第一本3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集《无名花开》,浓墨重彩,真实记录和宣传了百余名县内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普通人物及先进典型,在社会上引起较好的反响。

在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上,我把传递正能量和挖掘新典型,作为创作和写作的重点。所创作的《难忘当年“上河工”》《小村“草莓王”》《“老票据”终成往事》等文学作品在国家、省、市获奖。甘当“写手”,先后挖掘和参与宣传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张宏、“全国优秀民间河长”李泉,“中国好人”周守伟、潘德江、张同祥,“江苏好人”陈和凤、李进勇、沈海滨等百余位各级各类先进典型,我的稿件也多次获得国家、省、市表彰,获评“鹤乡文化英才”称号,并先后荣幸地被市作协、省作协吸纳为会员。

半辈已过,感谢阅读改变了我的命运,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我将继续把阅读坚持下去,从而更加从容地书写好自己今后精彩的岁月人生。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