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6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2年06月21日

在虚拟世界搜寻蛛丝马迹

——记“江苏好青年”、县公安局网格安全保卫大队警务技术员郭晨

阅读量:909

本报记者 仇珺

初见郭晨,他看起来谦逊朴实,在交流中总时不时冒出一些英文单词和专业网络术语。他善于以鼠标和键盘为武器,在浩瀚无际的虚拟世界中搜寻蛛丝马迹,清扫魑魅魍魉,年仅26岁的他荣获了“江苏好青年”称号。

“E网”情深的净网卫士

2019年从警校毕业后,郭晨被分配到基层派出所,接处警、调解纠纷、侦办案件,对每一件事他都认真负责。在基层工作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他遇到过账号资金被莫名转移、信用卡被盗刷、个人信息被倒卖等各种因遭遇网络犯罪而陷入困境的群众,郭晨深刻认识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犯罪分子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网络违法犯罪手段层出不穷,作案方式隐蔽性、欺骗性越来越强。

“不能老跟在犯罪分子的后面追踪,必须跑在他们前面,比他们快!”基层繁琐的工作几乎占据全部时间,他依旧挤出时间学习,研究打击网络犯罪的案例,从中总结实战经验。

2021年,业务技能精湛的郭晨被调至县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他将在基层派出所所学知识和自己的专业充分运用在侦查研判中,积极向同行前辈请教、交流,弥补缺陷,不断磨炼技能。

追求真相的“部级专家”

在2019年5月厦门举办的“公安机关网安部门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大比武”中,郭晨一路过关闯将,取得全国第七、全省第二的好成绩,被公安部网安局授予“电子数据取证分析部级专家”称号。

郭晨参加省厅取证比赛刚刚结束,回盐城的火车还未发动,“一起全国上千人受骗,涉案总金额超亿元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网络取证上遇到了技术难题”的电话打来。下午5点钟,火车到达盐城,整整两周没有回家的郭晨背着包直接回到了工作岗位。

“不能让案件侦破在取证的进程中慢一秒”,平日里目光柔和的郭晨一坐到电脑前,就好像立马换了个人,锐利的目光透过一个个网络陷阱,抽丝剥茧还原案件真相。仅仅花费一个多小时时间,郭晨就编写成一个程序脚本。他还把乱码的录音文件重新命名并算出销售平台的所有销售总额,使得几个星期的工作量在几个小时内得以完成,及时将证据提供给反诈中心。

“云”上取证的网络尖兵

在一次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的取证过程中,因为嫌疑人聊天数据量庞大,且夹杂其他正常聊天数据,办案民警难以从中迅速剥离提炼有效的数据资料,案件的先期侦破工作进展十分缓慢。

如何打破这个僵局?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编程软件,自动筛选提炼有效数据呢?郭晨在心中提出大胆的设想,并立即投入实践,通过分析海量的聊天数据,从中寻找规律、构建模型、编写代码,成功设计出一套提取固定公民信息的工具,实现涉案公民个人信息快速统计固定。据了解,此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1名,涉案金额30余万元,成功摧毁了该团伙。

在和网络犯罪分子的一次次较量中,郭晨不断总结提炼分析,掌握涉网犯罪发展趋势和最新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侦查方法。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郭晨还利用休息时间策划编写包含现场扣押、信息录入、委托、送检、检验、生成报告、数据反馈等一体化平台数据脚本,使得办案效率极大提高。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