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铺就美丽新画卷
——四明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纪实
本报通讯员 平桂华 记者 李文华
宽敞笔直的社区道路,绿树葱葱的乡间田野,整齐划一的农家小楼……走进四明镇新塘村农房改善项目现场,只见一栋栋新盖的楼房和一期工程融为一体,便民超市、卫生室、图书馆等一应俱全,路边装的是太阳能路灯,垃圾处理也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一幅古朴清新的乡村田园画迎面舒展开来。
四明镇地处我县西北片,三面环水,种植养殖业资源丰富,盛产稻菇鱼虾,是典型的鱼米水乡。近年来,该镇通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业示范带建设,先后建成万亩优质稻米基地、千亩七彩紫薇观赏园、葡萄采摘园等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水绿四明”振兴蓝图初步呈现,奏响了一曲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发展主导产业,打造现代农业“新引擎”
“现在我们种的食用菌只要质检合格都是有牌子的,自从有了这个‘通灵’品牌,我们种植的食用菌更有底气也更安心了。加之镇域内冷链物流等配套业态的支撑,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气候、环境给育菇带来的影响,可以不用长途跋涉,在自家门口轻松育菇了。”四明镇建东村村民李立春开心地说。
近年来,四明镇紧紧围绕“特色+规模+效益”,重点打造千亩食用菌、万亩有机稻米、万亩绿色蔬菜、万亩水产养殖四大片区,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扬长“菌”优势,成立食用菌专职招商队伍,加快推动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落地落实;加快与上海食用菌研究所、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要吃菌、到四明”的良好氛围。扬长“米”优势,有序推动四明万亩优质稻米基地精品化建设,发挥时和年丰、谷宏米业等农业龙头企业优势,鼓励实施稻米糠深加工等项目,发展稻米油精炼和谷维素提取,不断鼓足农民“钱袋子”。扬长“资源”优势,加快“一产+三产”融合力度,依托射阳河自然风光带,精心把食用菌基地、紫薇园、特色田园乡村等“串点成线”,打造射阳河上游第一旅游节点,让“水绿四明”成为“诗和远方”。
筑牢生态屏障,培育水绿四明“新样板”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基础设施简陋,农民大多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这是四明镇建华村曾经的窘境。如今的建华村,树成行、林成网、绿似海、景如画,处处体现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呈现出一幅“绿树镶嵌家中,碧水环抱家园”的生态宜居画卷。
打好水绿四明“生态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这是该镇党委、政府多年来矢志不渝坚持的科学发展观。该镇按照“示范带动、梯次推进、连片打造”的原则,全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着力培育新塘等一批最美生态示范村。加快打造新塘新型农村社区,高质量推动新型农村社区4期建设,真正让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严格落实河长制,建设全县首家环卫监测站,配备环境巡查专用车,打造射阳河沿线生态廊道,不断筑牢“水绿四明”生态屏障。
提优一产层次,夯实富民强村“新根基”
“趁着这几日晴好天气,我们农场组织了多台大型收割机开展小麦收割工作,收割好的小麦立马进行烘干,再统一收进粮仓。截至目前,我们家庭农场已经基本完成今年的夏粮收割烘干工作。”日前,四明镇建华村的一户家庭农场负责人告诉记者。
多年来,四明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政治意识,夯实粮食安全责任,守牢耕地红线。全面提升现有高标准农田质量,聚力打造6个高标准农田示范提升区域,力争通过2-3年时间实现“土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农田景观优美、生产管理智能化”目标,建成一流的万亩特色稻米基地。以市委富民强村帮促为契机,有序实施“半亩地”计划,积极推动发展村级示范农场,实现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围绕射四线沿线新塘地段、新南十四中沟北侧等连片拆除地块,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建成千亩以上优质稻米基地4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1个,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0万元全覆盖。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