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的美好记忆
邹德萍
每个识得文字的人,都会有过阅读的经历,多多少少留下遨游书海的那种难以言说的畅快,一些美好的记忆也会伴随一生。
像我们生长的年代,书还是个奢侈品,上学也随意得很,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时,是我大伯把我从玩耍的门口小河里叫上岸的,领着我去设在大队房里的村小学报了名,开学后发现好多的同学人高马大,比我大了六七岁。初识字开始关注父亲的书籍,看到他们看得津津有味,舅舅喜欢阅读时唱书,连哼带唱很有吸引力,一张薄薄的纸上竟有天大的魔力,让他们闲下来又读又唱。直到母亲把一块钱让我上街,我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供销社的书柜前,隔着玻璃看着书名,觉得几十本都好,真想拥有这些书,可手里只有一块钱,最后选择了《唐宋诗词简析》《阅读与欣赏》,这两本长条形小册子,才开启了我的阅读。碰到很多生冷字,就去问人求教,或查找字典。有了一书在手,一连好几个钟头品读闲书,静听流莺的巧啭,细看花影的慢移。现在想来,童年那段阅读时光,或许在我的心田已经悄然种下了阅读的种子。
父亲的书桌是很破旧的,一些书籍锁在小木箱子中,可那里却曾经是我的无限天地。这种无限来自翻烂了的书刊和父亲的水利日记,以及那些可以无所事事不被任何人打扰的、静止的光阴。每当打开我的小书橱,看到四十多年前不同年代的书刊,不晓得当时怎么购买的,简简单单的白纸书面,平平实实的素描插图,和今天豪华精美的装帧不可比,但那些“旧书”我都认认真真地阅读过,书中还有我用红墨水笔画的杠杠,也留有歪歪扭扭的“点评”,连我自己看了都觉得好笑,一个充满激情的鲁莽幻想的青年却跃然纸上。重新翻开泛黄的日记,好像那些遗忘许久的记忆和习惯已经悄悄成为生命的底色。
父亲早就自费订了2份报纸、2份杂志。高中毕业时,我在买了不少书籍的基础上,也订阅了自己喜欢3本杂志,特喜欢其中《阅读与写作》和《作品与争鸣》,它们深深吸引着我,带着我走向更远的世界。后来,在镇里工作,也买了许多看似无用的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赵本夫的《卖驴》读过好多遍,记忆犹新;林清玄的《温一壶月光下酒》,以微小的事物切入禅理的智慧;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文化苦旅》,融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于一体,贯穿的文化底色令人叫绝……正是这些不断的停驻反倒令人在书中潜沉起来。
在南师大的时间,每次回家大包里都多了几本新书。也许是阅读了才有写写画画的冲动,当第一次把稿件寄出后,心中那种莫名的忐忑,几十年了每次投寄都会条件反射有此感应,期待碰上好老师好编辑,收到样报样刊后的喜悦只有自己体会其中的甘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阅读,是一个人沉淀知识的过程。我开始相信,一个有生命的人,不可能没有思考;一个把思考诉诸笔端的人,终究会获得生命的延展。因为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一生。知识的沉淀,可能不会马上就给你带来回报,但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沉淀学识不只为了武装头脑,更为了让自己拥有豁达丰盈的内心,拥有从容不迫应对生活的勇气。
时光不会因阅不阅读而停留,更不会为没有阅读者驻足。在这个智能化愈来发达的新时代,不被碎片化的信息绑架,真正做了时间的主人,才会有属于各人阅读的空间,才能真正在内心深处留下独一无二的美好记忆。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