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5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全民阅读
2022年05月18日

文字之中有乾坤

——姜建国《秋实凝香》读后感

阅读量:679

王玉琴

《秋实凝香》是我近日床头阅读的一本散文随笔集。我以赏心悦目的休闲方式,信马由缰在姜建国勾勒的文字世界里,读着读着,似乎听到了高山流水,于是坐直,以不叫一字遗漏的方式精读。再回头读,品读,又似乎听到惊雷阵阵。于是下床,找来红笔,将其文字中的风雨之思、惊世之语,都勾画了出来。作为一部以直抒胸臆为主的情怀之作,《秋实凝香》是一部有真情、有境界、能够给读者“开卷有益”的好作品。

姜建国的文字不矫情,字里行间充满一个读书人的赤子之心。《我是土地的背叛者》,书写了作者对土地、对农民的认识和理解。“超负荷、超强度的体力劳作……让我时时处在极度疲惫的状态,更找不到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那种惬意。”由于作者感同身受地看见了农民风吹雨打、清凉凄苦的命运,看见了农民像牛一样,靠原始的、体能的较量终其一生的无助和失望。于是对“工人最伟大,农民最光荣”,特别是对“悯农”产生了新的理解。原来文艺青年们嘴里的“光荣”,是农民们要付出“为其他阶层不知的汗水甚至阳寿”的。姜建国以切己的感悟,写出的这篇“悯农”之文,充满着泥土般的朴实和厚重,字里行间充溢着对土地、对农民真诚的体恤和理解。作者后来跳出农门,成了一名地方上的文化人,但依然以“土地的背叛者”反省自己,这种对农人的体察和对土地的悲悯,使得《秋实凝香》充满着厚德载物的雄浑之气,颇令人动容。

《漫说文人》是一篇以历史和人文的眼光,辩证剖析历代文人双重性格的哲思篇章。寥寥几页,却纵横捭阖,远达先秦,近至当下,一方面高扬历代有风骨的文人:如苏武、嵇康、陶渊明、朱自清者,嫉恶如仇、泾渭分明,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一方面剖析文人泛滥的矫情和对强权的依附。在作者的笔下,写出“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的李廷彦,为追求文字的唯美悲凉,恣意虚构,全忘了“修辞立其诚”。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忠君情结”,姜建国反省后认为:“写出千古绝唱《离骚》的屈原,最大的痛苦就是因为自己的忠心没有被权力接纳……屈原的悲剧命运仿佛预示了他身后两千多年中国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即使被打入万劫不复的地狱,心中仍然是对‘明主’的期盼与忠诚。”这种穿透历史云烟的清醒,不循旧说、大胆立论的警言警句,显示出作者独到而精深的思致,使得这一类文化散文充满着敦实厚重的思想锋芒。

《秋实凝香》,凝聚了姜建国几十年来人生的行吟,其情其性,其慨其思,不算字字珠玑,也都是凝聚着至情至性、充满着筋骨感的真文章。以怀念亡母为中心的《祭母文》,通篇以赋体文言连缀而成,既显示出作者良好的古文素养,也凝结着作者对亡母追忆的沉痛之情。“世传沉香劈山救母,汉文裂塔寻母”,作者深悔自己尽管“忆母几近于痴”,然无力回天,只能以山高水长之文字,追思母亲艰难勤勉的一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像《祭母文》《丹顶鹤赋》《大业铸就二中精神》等诸多赋体文章,都是作者从心出发,爱家人、爱家乡、爱岗敬业的至真至情之文。生于斯、长于斯而情思至于斯,这种立足在坚实的土地和真实的性灵之上的文字,是《秋实凝香》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魅力所在。

《秋实凝香》的作者姜建国,生长于射阳,大学时求学于徐州师范大学,毕业后又一直在家乡射阳工作至退居二线,虽也曾为一方民政官员,然几十年来,他面朝黄海,躬身而诚,笔耕不辍,出版过6部文史专著。三十年来,他以文字滋养性灵,上下求索,问天问地问人,敢于质疑和标新。他胸襟阔大,故其文字中洋溢着一股浩然刚正之气,使读者阅读时有耳提面命之警醒和惊觉。宋代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姜建国对自己虽没有如此崇高的追求,但是他多次引用此句,并孜孜矻矻,一字一句地交出《秋实凝香》这样的散文佳作,其胸中沟壑自然是常人所难比肩的。笔者并不认识姜建国,但偶遇《秋实凝香》这样的作品,还是觉得,好文字能流传于现世,是我们读书人的幸运。《秋实凝香》,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