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5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全民阅读
2022年05月13日

人民情怀动天地

——读长篇通讯《习近平的人民情怀》有感

阅读量:895

顾长清

4月11日,新华社播放了长篇通讯《习近平的人民情怀》一文。《人民日报》等省以上大报均在头版头条上刊登了这篇文章。

每天看党报是我从事新闻写作63年养成的习惯。我坐在床头,手捧400倍的放大镜,把这篇文章从头至尾读了两遍,一遍粗读,一遍精读,并摘抄里面的警句。

习近平说:“我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在红土地上成长、发展,是党和人民将我培养成人。”通俗而简短的几句话,真切感受到他热爱人民的情怀。

2021年10月21日,他在山东东营考察,走进一块示范田,俯身摘下一个豆荚,一撮一捻,仔细察看成色,顺手将一颗大豆放进嘴里,细细咀嚼,深感“豆子长得很好”。

这一幕,让一旁的农技负责人罗守玉既惊讶又亲切:“这是老农民才有的动作呀!”

精彩的开头,一下就吸引了我,越看越想看。

习近平的人民情怀是全方位的。既体现家庭、田头的小事上,更体现在涉及到事关全国人民的安危和幸福的若干大事上。

党的十八大后,他跋山涉水,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从一定要“看真贫”到务必要“真脱贫”,坚定地把历史责任扛在肩上。他经常说着内心的实言:“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我很怕这件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最终他向人民交出了圆满的答卷,成了人民信得过的领导人、贴心人。

习近平语重若千钧。他一再教育同志们:“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在处理重大事情时,他都要语重心长地讲一番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道理。在抗御河南特大暴雨灾害时,他说:“在保护人民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做到不惜代价。”

2020年初,在抗御新冠肺炎时,他说:“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去。”

“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

“战胜这次疫情,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国人民。”

“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

字字句句都闪光着“人民情怀”四个大字。

习近平深厚的“人民情怀”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父亲的影响。父亲习仲勋,这位“关中农民的儿子”,被称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他的人民情怀,给习近平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将“人民”二字字铭刻灵魂,定格初心。

二是读书时受到深刻的政治教育。在上政治课时,老师读焦裕禄的优秀事迹时,读着读着便哽咽了。习近平听着听着也泪流满面。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的形象一直在他的心中。

三是植根传统文化。朱熹民本思想的论述:“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之乐而乐。”《尚书》中的箴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他牢记心中,并在学习、开会时恰当地运用。

四是在乡下插队时,直接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情感教育,亲眼看到了农民群众的甘苦。

通过学习,我不仅乐于做个受教育者,还十分乐意做个宣传者。次日,我一起床,就在手机上写了个简短的《特别推荐》,作为帖子发到“老新闻群”、“工会深情群”、“工会老干部群”,建议大家深入学习,对全面了解习近平的人民情怀,有着特殊的意义。此举在群友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县总工会原主席茅恩祥看到后,专门去找了报纸进行阅读。他说:“以前我对习近平的人民情怀从没有现在这样全面了解,感谢顾老为我们做了件大好事。他这种学习精神和政治热情非常值得赞扬。”

我县老新闻协会会长颜玉华赋诗道:

人老心红耄耋翁,

读书学习苦用功,

初心使命永牢记,

新闻战线常青松。

之后,我又把报纸轮流送到了家属区的老同志学习,他们都感到这是一篇值得学习的好文章。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