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5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2年05月13日

母亲的厨房

阅读量:822

陆军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又以厨为先。芸芸众生,每家每户无论经济条件如何,这厨房自然是不能少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将厨房称作“锅棚”。顾名思义,就是在篱笆围成棚子里支上锅的意思。只要母亲走进锅棚,家里便有了烟火味。在那个缺吃少粮的年代,母亲想方设法地变着花样来填饱我们的肚皮。因为油水少,肚皮常咕咕叫饿得早,虽然还没有到饭点,母亲也会铲一块焦黄有柴火味的锅巴让我们垫下肚子,有时从锅塘里掏出一个烤得乌黑的山芋来打发我们。看着母亲一会锅上,一会灶下的忙碌镜头,懂事的我还主动要坐进锅塘间添柴草。

灶间堆放的是软的稻草,这种草烧起来容易熄,熄灭后就要不断添草不断吹,有时稻草在突然间“轰”的一声,能让你的眼睛瞬间流泪,要揉上好一阵子,或把你手上的汗毛燎出糊味。

当时连队集体做工采用的是工分制,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会约上几个小伙伴到林地拾柴或到沟坎间砍树根、剁紫穗槐等硬草,为灶膛储备耐烧的“口粮”。母亲常为我的行为夸奖我。

日子在忙碌中划过。随着搬了几次家,厨房也就搬进了主屋,煮饭吃饭再也不要跑到透风的锅棚间去受冻或遭受外边大雨,屋内小雨的麻烦了。后来其他连队种棉花,我们也能分到几行空杆的棉花。望着屋旁堆得方方正正的柴草堆,母亲就甭提有多高兴了。

1990年前后,父亲靠大面积种粮成为淮海农场首批种粮大户,跨进了万元户的行列。我家的厨房也搬离了主屋,有了独立空间。此时小青年结婚开始兴起电饭煲、高压锅、液化灶具等炊具“三大件”。父亲也赶起了时髦,率先在连队备上新潮的电器和灶具。

母亲还是喜欢在烟草味中忙碌,她说这样才能既能节约还不忘本。她只是在家中来了客人时才用上这些电器灶具,生怕被别人当面说省。

又过了十年,国家实行城乡电网同价,让人望而生畏的“电老虎”变成了人人享用的“电保姆”,这些电器灶具也成为母亲的得力帮手。

为了提升生活质量,母亲又让父亲拆掉了烟火灶,将厨房重新粉刷,装上了扣板,又添置了冰箱。用母亲的话说,幸福生活比蜜甜。

变化一直在路上。2010年,当了一辈子“泥腿子”的父母“洗脚上岸”,享受农场危旧房补助政策,在农场场部买了套民建共助房。那种城里人才有的高档生活梦也照进了父母的现实中,厨房间家用电器应有尽有,母亲炒菜做饭的热情更是高涨,色香味有了,生活的品位更足了。每次回家吃饭,母亲总是要拿来酒杯,让我陪父亲喝上几两。

“厨房无炊烟,饭菜格外香。”厨房不仅连着千家万户,幸福更是惠及大众百姓。母亲从烟熏火燎的厨房一路走来,变化的不只是厨具,更有欣欣向荣的新生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