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蒜乡·蒜香
邹德萍
四月的春风也像一把剪刀儿,变着花样儿裁剪着沃野变换着颜色,这不,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递次登场,花开花谢,如今又把风光让位给茂盛的满田大蒜。在春末夏初的季节里,无论走在老家蒜乡田间的任何地方,空气中都会飘逸着一种大蒜独有的清香。
我的家乡是苏北黄海淤积成陆的,黄土高原的泥沙随黄河长江东逝水流,交汇后形成一马平川的沙碱土,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特别适合大蒜种植,所产蒜薹、白蒜风味独特。蒜薹辣中微甜,辛而不麻,鲜嫩无渣,粗纤维丰富,含有多种氨基酸。白蒜,俗称蒜头,内有6~8个蒜瓣,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饱和多汁的蒜瓣,可食用可调味,亦可入药,深受大众喜食。据史载,大蒜是秦汉时从西域传入中国的,经栽培繁育提纯复壮至今,已经形成了大蒜产业链并出口。
苏北大蒜数射阳,射阳大蒜看临海(古称八大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勤劳的蒜农从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棉蒜、玉米蒜等套种技术,尤其是水旱三四年轮作一次,始终保持了土质、养分、地力,为大蒜提供了原汁的生长环境,方才长出原味的白蒜,这应该是滩涂厚土对人类的厚爱,也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爱惜土地后的馈赠,才有了舍与得中互生共利的可持续吧。射阳常年稳定种植十五六万亩大蒜,1996年注册为“青龙”牌蒜薹,射阳县1997年被评定为“中国蒜薹之乡”,实物都是以临海大蒜为样本和基地送审与实地鉴定的。大蒜逐渐培育成为农民致富的经济作物。
华新村汤锦忠65岁,父辈是随清末实业家张骞从南通海门移民垦荒植棉户,他自己已有40多年种蒜史,他经历了大蒜兴与衰,也尝到了甜和苦。他告诉我说,自从大蒜形成特色产业,政府重视,协会统筹,总体上保持了蒜市的健康发展,但鲜货市场有点起伏也正常。去年种了20亩,今年还是20亩,连续10年没有低于15亩。他憨厚笑笑说:“不能跟风跑,得失在心稳,市场变价格变,我的大蒜质量不变,只是多赚少赚而已。”
种蒜是个苦累细活儿,蒜田耕耘整理好后,开行,撒肥,丟种要按株距摆齐,然后盖土。拔蒜苗,刨大蒜,农闲剪下蒜头,分大小出售,留种的蒜头要在当年7月剥成大蒜瓣子,剔除小破、病瓣,每一棵大蒜要经过五六次手,特别吃工耗时,面积四五亩以上的人家,种蒜、拔蒜苗、刨大蒜,都要花钱叫临时工帮忙,管吃住还给路费,种蒜成本较高。
沃野平畴的墨绿蒜田和碧绿麦子,远看实难让人区分,唯有行走田间,才能感受到蒜与麦的真模样,成片的蒜苗麦苗在春风里荡漾出层层绿色的波浪。一尺来高的大蒜苗,手指般粗的秆儿笔直支着细长的蒜叶,欢快地抖动着暖风和阳光。待剑叶拉长吐出嫩黄蒜薹苞,弯头成钩即可采摘了,要不了几天工夫,麦蒜田又变换了色彩,蒜田没了婀娜的身姿,集中自身全部精华膨大根部蒜头,麦子也呈现出齐刷刷的短寸发型,接受光合作用的最后洗礼,孕育饱满子籽。
大蒜分蒜薹蒜头出售。每年5月初采收蒜薹,6至8月收购蒜头,蒜香吸引南北客商云聚,大车小车和经纪人穿梭繁忙,构画蒜乡一幅独特的风景,也是蒜农们年年期盼的日子。走在蒜田,我仿佛已经听到了越来越近蒜市的喧闹,和伴随着蒜香味蕾那响爽的笑声。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