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4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2年04月29日

回望我的一百年

阅读量:822

口述:黄风林 整理:江正

2022年6月23日,是我100周岁生日。在那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风风雨雨地走过来,那滩涂湿地、那水、那一草一木、那乡亲们生活变迁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难以忘怀。

苦雨凄风 云开雾散

1922年6月,我出生在苏北里下河地区黄海滩头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上下几代人连扁担长的“一”都不识。我8岁时,父母看我聪明伶俐,让我断断续续地读了半年私塾。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18岁那年,一家三代7口人缩在不到50平方米风雨飘摇的柴草搭建的简易房里。我想拆掉重建,得到了全家的支持。

说是重建,其实也就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用草根泥、芦苇、茅草和滩头上拾来的木棍,在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搭建起 90平方米三间土墙房。那时,这样的房子在农村已经是屈指可数了。然而,因靠近黄海边,无遮无挡,如遇强台风,茅草屋面常被刮得千疮百孔。屋子漏雨,锅、碗、瓢、盆齐用上,外面不下,家里还是滴滴答答……那些年,人无定居,食无重味,衣无二衫,苦不堪言。而我相信,总有一天会云开日出,见到太阳……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吹响“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角。我告别父母,报名参加支前队伍,随着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奔赴前线。战争打响后,解放军千舟齐发,横渡长江,胜利捷报频传。我总是走在支前队伍的最前列,一轮轮地送军粮、运军火、抬伤员……一次,我的左小腿被炮弹皮击伤,鲜血直流。我忍着疼痛,用布带扎好伤口,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继续支前,受到部队首长表扬。百万雄师胜利渡过了长江,解放了全中国。全国人民欢天喜地当家作主人,耕者有其田。

我对家人说:“不要把支前荣誉当着资本。如今,在温暖的阳光下,我们仍应一如既往地过着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农家日月,生活定会一天天好起来……”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农业生产单干户、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我把集体事当成自己的家事,每天五点半钟起床,带领全家人参加生产队劳动。

我见到一些年轻人“上工如拉纤,下工似射箭”,干起活来马虎了事,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时常对他们说:“田,是种田人的命根子。‘人勤地不懒’,不要减工省力;‘精耕细作’,不要粗糙马虎;要提高种田的境界,不要只顾养家糊口,而是为了兴邦兴国,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

黄海岸边滩涂到处都是盐碱,无法长庄稼。我秉承老辈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动员大家齐心协力,改造盐碱地。我带领群众自制“草泥塘”,把人畜粪便、野青杂草、河沟里的水草、腐烂杂物等,和黑色淤泥搅拌起来,封闭得严严实实,经过夏季三个月高温,杂草化为有机肥料。待到秋种前,把“草泥塘”的肥料铺在耕种的盐碱土里,来年禾苗茁壮成长,获得一个又一个丰收年,人们的生活也“芝麻开花节节高”,乡亲们喜在脸上,笑在眉梢……都说我为改造盐碱地立下了汗马功劳。风里雨里,起早摸黑,泥里滚、地里爬。有人问我图个啥?我说:“我们家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只想为家乡改变面貌,为新中国建设出把力、流点汗……酸甜苦辣也都变成了幸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已到花甲之年。一天,县、镇、村三级领导敲锣打鼓来到我家,将一块铮光闪亮的“光荣人家”匾额挂在堂屋门的上方。县领导对我说:“您老人家当年参加支前,立下了功劳。回乡后又默默无闻,在生产第一线作出了贡献。人民不会忘记您!祖国不会忘记您!”

乡亲们都竖起大拇指“啧、啧、啧”地称赞。而我仍一如既往地和乡亲们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平淡淡、有滋有味的田园生活。我虽然没有举手宣誓加入党组织,但我所做的事十里八乡有口皆碑。

改革开放 畅享幸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唤醒了百姓世世代代的梦想。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我们村有 2864亩土地,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耕作,哪块好、哪块孬,哪块离家远、哪块靠家门口,还有十来亩兔子不拉屎的盐碱田,全村人了如指掌。怎么分?难度很大。村里连续三个晚上开会商议,最后一致意见,首先把我“一碗先盛起来”,然后再抓阄,凭运气决定。

我听说此事,当晚就跑到村委会,对他们说:“俗话说‘人勤地不懒’,盐碱地也能改造成良田。”要求和大家一样公平“抓阄”,我家抓了十多亩的盐碱地。我没有怨言,而是带着子孙们勤劳耕作,改造盐碱。10多年过去了,我家承包的10亩盐碱地成了远近闻名的优质高产田。乡亲们都说我为南洋村竖起一面鲜艳的红旗。

当国家提出“要致富先铺路”号召,南洋村群策群力,打响了一场“铺路架桥、开渠治水”人民战争。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我把积蓄多年的抚恤养老金捐出 2.5万元,并动员全家和乡亲们一齐参加义务劳动。

建好路架好桥,大中小型客、货车进得来出得去。早晨,辆辆货车满载新鲜的农副产品运到城里,晚上钞票把口袋揣得鼓鼓的。农村田成方、树成林、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

89岁那年夏末秋初的一天,南洋村遇上12级强台风,并下起大暴雨,我心里牵挂着村里成熟的庄稼被淹,扛起铁锹,到田里开沟放水,脚下不慎一跤跌倒,造成大胯骨粉碎性骨折,以后只能靠轮椅出行。我坐在轮椅上依旧乐观而风趣,还时不时地教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做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如今,子孙们时常用轮椅把我推到洁净、宽敞的马路上散心,望着农村松柏青青,杨柳轻扬,小河水景如画,虾丰蟹盛鱼欢跃,田间万紫千红五谷飘香,心情特别舒畅。我享受到了新时代致富小康的美好生活。

100岁生日那天,我和子孙后代商定好,不用大操大办,但要在大门厅堂里挂上大红条幅:“吃水不忘挖井人,富裕不忘共产党。”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