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跑赢“疫情”
——回眸县流调溯源中心的120个小时
本报通讯员 吴融 袁祥梅
4月19日凌晨5时,当第一缕微光穿过落地玻璃照在鲜红的党旗上,县流调溯源中心临时办公大厅内的150个工位座无虚席,经过一夜奋战,刚刚清零了一批数据的工作人员两眼布满血丝,脸上露出疲惫。自发现第一例本土病例以来,这是他们熬的第5个通宵。为抽丝剥茧捋清传播“链条”,为阻断疫情蔓延赢得宝贵时间,120个小时,县流调溯源中心全体人员没有一个人休息。
“二合一”专班 细致排查不漏一人
4月16日凌晨2时,公安、疾控二合一的流调工作小组正在电话联系、核对信息、研判轨迹……
“查清疫情传播链条,找出全部关联点,第一时间判定性质,我们的工作总结起来两个字‘找’和‘判’,找病例活动场所,找确诊病例,再找次密切接触者,我们精准流调、精准溯源、全面查找,疾控同志科学判定、分类管控,大家密切配合、环环相扣。”民警张鹏介绍道。
精准流调溯源、快速落实管控措施是阻断病毒传播的重中之重,他们都在与疫情较量、与时间赛跑。
“你家旁边搭建的两间蓝顶平房有人住吗?”“是自家建的厨房啊?嗯嗯,好的,打扰了,谢谢!”键盘敲击声中,戴着黑色耳机的民警李雪亮用已经沙哑的普通话耐心地询问着密切接触者。虽然从视频截图上可以清晰地判定房子属于一户人家,但考虑到农村自建房有可能挨在一起,也有租住外人的可能。李雪亮问得特别详细,边记下轨迹信息边解释道,“作为流调溯源的第一个环节,我们要做到不漏一个风险点、不漏一个风险人员。”
追溯活动轨迹,要细到几月几日几时几分、在哪里接触过哪些人,细节却千差万别、难以统一,很难快速回溯准确的过程,这就需要借助大数据手段和现场流调,帮助当事人回忆相关细节,梳理每条线索。
“公安通过大数据和现场流调用一帧一帧的图像、一条一条的轨迹碰撞,协助我们复核、甄别接触者,确保了我们每一份流调报告的科学、准确。”射阳县流调溯源中心流调组组长邵寿晨说。
全市一盘棋 合力攻坚不慢一秒
“盐都疾控、滨海公安……”在县流调溯源中心,笔者看到各种LOGO的制服。全市战疫一盘棋,县流调溯源中心有来自市直、东台、大丰、亭湖、阜宁等7个兄弟县市区的战友,从4月16日开始,县流调溯源中心实行全封闭管理,大家同吃同住,没日没夜持续奋战,马不停蹄开展工作,一条条数据、一张张表格、一份份报告以更快的速度输出。
“流调中心原来在县公安局合成作战中心,办公区只有几十个工位,市里统一调度、兄弟区县增援,我们租用宾馆集中办公,大家分工不分家、同吃同住、闭环办公。”县公安局副局长裴义军介绍道,“从确诊病患关系的思维导图看,我们还要挤出时间对这些代际传染较多的病例轨迹进行回头看、深度研判。”
据悉,目前每一个确诊病例都定人到组、分工负责,基本形成了“1名组长指挥+1个内勤小组+1支流调战队“三合一”的工作班子,工作流畅高效。
“这个人发病前4天的接触人员信息全部摸排出来了,我们已核清需落实的防控措施,请交给县防控办。”
“每一条数据都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会拼尽全力做到‘快、全、准、严’”。
“来数据了,大家抓紧时间!”流调溯源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但随时待命的他们迎难而上,在和病毒赛跑的过程中,从几百个小时的图像视频中寻踪觅源,核实人员信息,记录、登记、报备……
憋着一股劲 流调溯源不松一刻
“好消息,新增阳性病例全部都在隔离点,核酸检测结果已经全部出来。”当天凌晨3时,邵寿晨高兴地向大家报告好消息。
虽然工作要求是1个小时内出确诊病患轨迹报告,12小时内出详细流调报告,但所有工作人员都自发拉高标准,因为他们知道生命至上、分秒必争,必须在天亮之前、在群众有新的活动轨迹之前,查清并管控好所有相关人员。
由于一个确诊病例后面的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的数量都是不确定的,一个密接人员可能会有数百条数据要处理,要快速精准查清每一个人的轨迹,任务重、时间紧。
为快速将时间点、活动点一个个串联成点位轨迹图,转给疾控同志流调病毒源头、传播途径、病例之间的关联性,大家都超负荷地工作,困了就冲袋咖啡,累了就在椅子上眯一会。由于过度疲劳和喝水少等原因,4月18日凌晨2时许,民警杨晓明急性肾结石发作送医治疗,负责后勤保障的张凯一天走了2万多步,导致膝盖旧伤发作,一瘸一拐着分发防疫物资……
县流调溯源中心人员都憋着一股劲,争分夺秒追踪病毒轨迹,捋清传播链条,阻断疫情蔓延……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