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4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生活
2022年04月09日

清明节日说古诗

阅读量:2367

颜玉华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如期而至,凄凄寒雨中,天空显得那样的低沉,雨中景物模糊而凄迷,衬托着人们悲痛的心情。于是就有了脍炙人口的杜牧传诵千古《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唯独清明。清明时节,大地复苏,草木萌发,燕啭莺啼。历代文人墨客以清明为题材,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佳篇。今天读来,仍然令人感慨万千。

古代清明诗的主调,大部分皆以抒发愁情哀思为主,像宋朝杨万里《寒食上冢》诗:“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此诗不胜悲戚之情,读来凄然;像明朝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诗:“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满纸凄伤,不忍卒读。这样凄楚的诗歌自是清明诗的主调。

古代清明诗的主题,多以祭扫为主。清代黄景仁《客中清明》“故乡陌上多车马,是处坟头有子孙。”这些诗词描写了人们清明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情境。描写清明扫墓者悲痛心情最真切的则要属宋代诗人高菊卿的《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春意盎然,美景如画,但故去的亲人却无缘享受这大好春光,实在令人黯然神伤。“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蔫共一丘。”

古代清明诗的主旨,也有借诗表达人生观的。黄庭坚的《清明》就别具一格,诗人由清明扫墓想到人的生死问题,进而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饱含的郁闷、不愿与世俗沉浮的兀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古代清明诗的主载体,大多是描写雨和柳。唐代大诗人韩愈是喜欢雨柳入诗,著名的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他写给张继的诗,既有雨又有柳,独具匠心,极为传神,却又透着少年童心的欢乐。“正好园林籍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宋人沈与求看着在春雨中纷纷落地的花瓣,愁绪油然而生,诗也就到了心头。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风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则带有不胜惊喜之情。

清明写柳写雨成为古代诗人的时髦,“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唐代诗人韦庄的诗,清新飘逸,美不胜收。宋代词人吴文英的“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清幽婉丽,独出机杼。陆游的“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虽平铺直叙,却也拙朴中见精巧。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更是经久不衰的佳句。可以说,清明是节气的清明,节日的清明,扫墓的清明,踏青的清明,抒怀的清明,也是诗歌的清明。

古代清明诗词不胜枚举。清明节读读这些独具匠心的清明诗,我们内心会永远怀着对天堂亲人无尽的思念和热爱。清明,让我们肃然,让我们深情,让我们懂得怀念、感恩与温暖。礼敬先人,慎终追远,我们永远铭记心上。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