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4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2年04月03日

老友故去精神在

——怀念已故的“老新闻”们

阅读量:1450

顾长清

清明节到来之际,人们总会不觉想到已故的家人、亲戚、朋友。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我收到县摄影学会会长、老新闻协会副会长吉东育给我发来的一个微信,列出他所知道已故的老新闻工作者名单,要我核对和补充。这种对老友的怀念之情使我深受感动!随即,我作了细排,排出了20人之多,在我们县老新闻协会里去世的就有10人,真叫人感到痛心!因此,我便决定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写写他们献身新闻事业的可贵精神。

勤于学习的精神。在这20人中,没有一个是正规新闻学校毕业的,全都是自学成才。

在县人事局副局长位置上去世的张金涛,高中毕业后,回家任当时的长荡公社西厦大队的团支部书记。1959年的一天,我去西厦采访,动员他学习写稿,并给他出了个题目。他写了之后,果然在《盐阜大众报》上用出来了。从此,他对写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村新闻素材不多,他就学写言论,买了许多书籍进行学习,白天没空就晚上学,坚持边学边写,不久,写出了名,西厦成了言论之乡。为了能不断登上新的台阶,又要我把他推荐到《盐阜大众报》去学习。半年学习回来,公社里聘用他为新闻报道员。两年后,县人武部招干,把他调到部里搞报道。正由于他肯学肯钻,为人武部写了许多有分量的稿子,登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东海民兵》杂志,多次受到部队和地方的表彰。不仅转为国家正式干部,还先后调任县委宣传部党教科科长、县人事局副局长。

乐于吃苦的精神。这些老同志都是处在办公条件差、交通不便的时代里写稿的。下乡采访能有一辆自行车就不错了,稿子写成后,都是用手复写,有的长稿子要复写几个小时,有位老同志手指上复出了很深的茧痕。

去年去世的原电大校长姚义钊,原在千秋公社搞报道。他家在农村,精通农活,身体健壮,采访稿件时经常在田头和农民边谈边劳动,群众说他是标准的“土记者”。到大队里采访,用的是一辆部件不全、沾满泥土的旧自行车。正由于他能吃苦、工作业绩突出,后来被调任为鲍墩公社任党委书记,后来在电大退休。

“文革”后,县里新成立的县报道组有10个人,组长由老县委办公室主任王树香担任,他是位最能吃苦的老同志,他为宣传好双洋大队这个军民联防典型,经常吃住在那里多少天,吃的是咸水,睡的是稻草铺。夏天,蚊子多,又没蚊帐,他就用一桶水,把腿子放在水里写稿。一天,采访途中宣传部通知他回来学习,那时,合德和双洋还不通汽车。没有汽车可乘,他就背着被包步行大半天时间,跑了近百里路。1999年,县里建立老新闻协会,第一次活动是在射阳报社,内容是和报社里年轻的编辑记者讲传统,王树香讲了许多艰苦奋斗的故事,使年轻人深受教育。他虽去世几年了,但他的艰苦奋斗精神,仍在人们中传颂着。

甘于奉献的精神。写稿宣传各行各业的大好形势,传播正能量,这本来就是奉献。这里我要说的是周其高以老带新和乐于为老同志服务的精神。周其高已去世8年了,他酷爱新闻,写了多年的新闻稿,算是个“行家”了。他在传帮带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为了在全县培养一支年轻的新闻队伍,他主动和时任团县委书记的倪剑协商,由他牵头聘请三个“老新闻”作为团县委的写作顾问,经常为全县的团员青年讲新闻课。有一次,由他讲课,出席人数多达200多名。

县报道组曾一次调进四个大学生,都没有搞过报道,时任报道组组长的周其高对他们精心辅导,联系实际讲新闻知识,手把手地一起写作。数学系毕业的大学生韩章松,在他的帮助下很快上了路子,成了写通讯的能手,写了很多大的人物通讯和事迹通讯并登上了《新华日报》。盐城建市时,市纪委缺少秘书,小韩一下子被调进了市纪委任秘书科长。不久,又先后调入省纪委任办公室主任和纪委常委。

县里成立老新闻协会,周其高任副会长,他十分乐意地为“老新闻”服务,向县领导争取活动经费,和熟悉部门的领导协调为老同志提供活动场所,组织老同志到华西、昆山、山东等地去参观,深受老同志称赞。

老友故去精神在。我县新闻事业之所以有今天如此兴旺,很大程度地包含着这些已故老同志付出的心血,企盼正在奋战新闻战线上的年轻同志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把工作做得好上加好!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