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2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生活
2022年02月12日

独特的倒计时 优美的古诗词

阅读量:6984

颜玉华

不同于以往大型赛事中常见的10秒倒计时,北京冬奥会采用了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倒计时,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等节气依次呈现,随着立冬的“到来”,倒计时速度也随之加快,最后倒计时“归零”到开幕式当天的立春。六角雪花图案,配合着古诗文或谚语、俗语,华夏大地的魅力风光和冰雪健儿的运动场景交相辉映。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家喻户晓的节气歌,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十分独特,二十四节气里面蕴含的25首优美的古诗词,让人回味无穷,让全国人民在欢度春节期间享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盛宴!

雨水

据《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节气前后,春意更加明显,有“占稻色”等习俗。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惊蛰

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逸周书?周月》载: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惊蛰意味着仲春时节开始,人们开始为春耕忙碌。民间讲究要在惊蛰时吃梨,或者吃炒豆。唐朝诗人韦应物赋诗《观田家》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春分

“节令到春分,栽树要抓紧。”春分时昼夜相平,习俗包括“竖蛋”、送春牛图等,农耕的大幕进一步拉开。汉董仲舒之《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载: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清代诗人袁枚在五绝《春风》里写道:“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清明

《逸周书·周月》载:春三月中节气,惊蛰、春分、清明。”朱右曾校释引孔颖达曰:清明,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它是节气,也是传统节日。吃青团,踏青、放风筝……另外,扫墓祭祖也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习俗。关于清明节的诗,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代大诗人杜牧的那首家喻户晓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谷雨

“雨生百谷。”这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播种移苗的好时机。有的农家会张贴谷雨贴,希望祛凶纳吉。谷雨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比前增加,有利作物生长。写谷雨节气的诗首推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的那首《见二十弟倡和花字》:“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立夏

“立夏不热,五谷不结。”立夏表示孟夏时节开始,有“斗蛋”“称人”验肥瘦等民俗。南宋诗人释居简写了一首题为《立夏》的七言绝句:“弦改南薰曲自调,萦回小篆水沉消。叶舟自打窗前过,只有杨花度小桥。”

小满

“小满三日望麦黄。”围绕农事活动和物候特点,民间有小满祭车神、吃野菜等习俗。马永卿《懒真子》卷二载:小满,四月中,谓麦之气至此方小满而未熟也。明郎瑛《七修类稿·天地三·气候集解》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北宋诗人欧阳修《小满》诗云:“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芒种

“芒种忙,麦上场。”芒种时农事活动繁忙,也有“送花神”“嫁树”等有趣的习俗,饮食习惯一般偏于清淡。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以《时雨》为题写道:“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夏至

“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要吃面,古时又叫“夏至节”,女子之间还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至,指阳气至极、阴气始至和日行北至。唐朝诗人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地》中这样描写夏至节气的:“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小暑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时民间流行吃藕、“食新”,也有人家会趁着天气晴好,晾晒衣物、写小暑的诗,唐朝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最为著名:“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大暑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指“炎热之极”,比较适合饮凉茶,也有“喝暑羊”等习俗,暑月游船颇有雅趣。唐朝元稹在《大暑六月中》中留下名句:“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立秋

“立了秋,凉悠悠。”人们要“啃秋”“晒秋”。有的地方流行立秋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唐代杜牧《秋夕》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处暑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时农活比较忙,也有说法称,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唐代李绅的《悯农》成为千古绝唱:“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白露

“白露身不露。”这个时候,有饮“白露茶”、吃龙眼等多种习俗。《逸周书·时训》载:白露之日鸿雁来。唐孔颖达疏:谓之白露者,阴气渐重,露浓色白。杜甫在《夜忆舍弟》诗作中记述白露:“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秋分

“秋分麦粒圆滚滚。”秋分有喝“秋汤”、吃汤圆、竖鸡蛋等习俗。据说它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清代黄景仁有诗记秋分:“万态深秋去不穷,客程常背伯劳东。残星水冷鱼龙夜,独雁天高阊阖风。瘦马羸童行得得,高原古木听空空。欲知道路看人意,五度清霜压断蓬。”

寒露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在忙碌的农事活动之余,人们饮酒、登高,迎接寒露的来临。唐代元稹有写寒露的诗:“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霜降

“霜降见霜,谷米满仓。”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吃柿子、“煲羊肉”等食俗。元稹是写节气诗的高手,他在《霜降九月中》描写此节气:“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立冬

“立冬补冬,补嘴空。”这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讲究吃甘蔗、炒香饭等。或者,来顿饺子。南宋末的仇远留下一首记立冬的诗:“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小雪

“小雪到来天渐寒。”节气名字叫小雪,此时却未必下雪。人们忙着香肠、腊肉,以备春节时享用。明代杨继盛的《小雪》诗云:“破窗不奈西风冷,况复萧条一敝裘。疏雪飘残忧国泪,寒更敲碎贯城愁。悲歌劳扰惭燕士,坐卧浑忘是楚囚。四海寻家何处是,此身死外更无求。”

大雪

“大雪纷纷是丰年。”时值冬天,万物潜藏,繁忙的农事活动基本结束。这时,是进补的好时候。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流传千古:“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冬至

“冬至大如年。”它是古人心中的大吉之日。包饺子、吃汤圆……这也是属于冬至的美食。唐代杜甫有诗云:“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小寒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小寒一般正值“三九”前后,气温极低,需注意防寒保暖。明代李以龙有诗记之:时节小寒过,林塘细雨来。不眠知夜永,多病惜春回。衰骨频欹枕,愁肠不遣杯。邻鸡无意绪,钟漏递相催。”

大寒

“大寒迎年。”它临近农历新年,宋代邵雍赋诗:“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立春

“立”有开始的意思,蛰虫始振,天气逐渐转暖。打春牛、戴春胜……人们以此迎接春天到来。唐代元稹在《立春正月节》中记述此节气:“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间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

李白还有一首记立春诗《北风行》:“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正是李白那句“燕山雪花大如席”触发了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的灵感,用光电艺术地再现了各种美丽的雪花。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每一个节气都有诗词歌赋记述和描绘。2016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次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艺术地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倒计时的创举,必将永载史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