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家新年“蒸糕”忙 传统美食受青睐
本报通讯员 郭开国 张同祥
对泡过的糯米进行粉碎
以线为锯,把“启海方糕”趁热切成方块
“射阳方糕”出笼
今非昔比,食多无味。虽说现在农家的饮食条件,早已从当年叹息“吃不饱”变成如今抱怨“吃甚好”?但是每到春节来临,人们心中依然留存着美好的具有传统饮食文化的“记忆”。
这不,在我县境内,无论是洪武年代苏州阊门来的“本庄”人,还是清末民初南来的“蛮子”、北来的“侉子”,以及后来的“三峡”移民,大家聚集滩涂,面朝大海,既互为融合创新,又保持各自特色,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元、别具风味的射阳饮食习俗。
“蒸糕”迎年,寓意蒸蒸日上、年年高升。这虽是所有射阳人共同的过年饮食习俗,但却也因人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使得其在制作的方法与工艺上也不尽相同。其中,最为鲜明突出的是启海人。清末民初,一大批启海人离开家乡,追随民族企业家张謇来到黄海滩涂落户开荒植棉,尽管百余年后他们中不少人家有了三代、四代,早已属于真正的射阳人,但是他们的后人饮食文化中仍然显现着启海先人特定的基因和影子。
祖籍海门,年已古稀的宋锦涛,他的父亲年少时与众多乡邻一起从海门迁移射阳,落户张謇所创办的华成垦殖公司境内,从此就在他乡异地扎下了根,即现在的临海镇同胜村。如今在这个拥有近70%人口启海人的村中,宋锦涛算是辈分较高的老者。也正因为此,他无形中肩负起传承启海习俗文化的重任。多年来,宋锦涛坚持着以启海人的方法与工艺,每年春节前都要蒸年糕、酿米酒,不仅满足了自家人过节需要,而且也深受周边启海人后代及村外人们的青睐,甚至还成为许多家庭春节必备食品。
入冬以来,宋锦涛老当益壮率领家人起早带晚,全力制作出售和代为加工的年糕所用糯米已近2.5万公斤,给当地农家迎新春、过新年增添了传统别样的祝福与欢乐。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