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11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1年11月19日

黄海潮畔拥军情

阅读量:1560

本报通讯员 王荣

这是一个感人而真实的拥军故事,在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射阳沿海东南部一个地名叫作叫溜子(小孤庄)的地方。当地老百姓为了掩护一批被国民党黄百韬部围剿的华东野战军伤病员,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奉献无私大爱,使近百名华东野战军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化险为夷、平安归队,军民共同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的红色赞歌。

近日,应当时被掩护的华东野战军11纵队野战医院医疗队某部教导员李福田后人之托,在黄沙港镇的盐馨花园,找到了曾经为华东野战军伤员熬过粥、送过水、把家里房子腾出来给伤员住、今年已经94岁高龄的陈文花老太太。陈文花讲述了70多年前在叫溜子掩护近百名华东野战军伤病员安全转移的经过。

1948年5月份,由于国民党黄百韬部的围剿,华东野战军11纵队野战医院奉命南下转移,可当时医院已接纳了大批伤员,不可能随主力部队南下,只能由所属的几支医疗队带着伤员分散转移,其中一支医疗队带着几百人的伤员连夜行动,撤到了如今的射阳盐场境内。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医疗队教导员李福田和队长研究决定,分批突围,能行走的伤员和医疗队大部分医护人员由队长带队迅速突围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行动困难的重伤员和小部分医护人员由教导员李福田带队转移到东海边叫溜子隐蔽起来。由于情况突然,这支医疗队后来被国民党黄百韬部包围在叫溜子东南方向十几里的芦苇荡里,与上级部队失去了联系,既无粮草后勤供应,又无枪支弹药,后面有敌人围追,前面有敌人堵截,极个别意志薄弱的伤员看到没有生存希望,对革命前途失去信心,就叛逃告密。国民党黄百韬部得知沿海一带有华野部队伤病员,更加紧对这一地区展开了篦子般的扫荡。为了与敌人周旋,曾在地方乡区担任过领导、有着丰富对敌斗争经验的教导员李福田,白天为伤病员站岗放哨,夜里做伤病员思想工作,鼓励大家坚持斗争信念,并表示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坚决不当逃兵,立誓与伤病员一起战斗,直至找到大部队。

据陈老太太回忆,当时居住在叫溜子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共有17户人家,7个姓氏,姓刘的户数最多。当时掩护华东野战军伤病员最积极、同伤病员打交道最多、到各家各户筹集粮食柴草送给伤病员的叫刘正桥,是陈老太太的叔公,他在叫溜子德高望重,既没有家属,又没有子女牵挂,李福田教导员有事都找他商量。陈老太说,当时她只有20岁,正在家中坐月子,生下现在已经74岁的刘如荣。为了让伤病员能够住下来,她们把家里三小间顶头屋全部腾出来让伤病员住,有10几个伤病员住在她的家里。为了把麦子、玉米省下来给伤病员吃,陈老太太支撑着坐月子瘦弱的身体,找一些野菜填肚子。特别是为了躲避敌人的清剿,教导员李福田发动乡亲们帮助医疗队到离叫溜子十几里的东南海滩上挖地窖,那里芦苇多,隐蔽性强,白天把所有伤病员转移到地窖藏起来,医护人员在周围芦苇丛中警戒,晚上医护人员又到地窖里面帮助伤员换药治疗。有一次,敌人到叫溜子扫荡,乡亲们面对敌人铮亮的刺刀和百般恐吓,铁骨铮铮,严守秘密,没有一个出卖伤病员隐蔽在海滩的消息。每到晚上乡亲们烧饭熬粥,夜深时都由刘正桥和教导员一起一个地窖一个地窖送饭送水。17户人家用尽自己家中储藏的粮食,为华东野战军伤病员解决了吃的困难。就这样伤病员在叫溜子隐蔽到6月中旬,黄百韬部队被调到豫东战场,这场生死危机才得以解除。因乡亲们掩护和粮草上的接济,结下了军民鱼水深情,这一批重伤员没有一个牺牲和掉队,全部随军南下,参加了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叫溜子群众没有因掩护过华东野战军伤病员,曾经为拥军工作出过粮食、流过汗水而居功自傲,向政府要荣誉、要补助,这段故事被尘封了70多年,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我们今天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范例和教材,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点赞。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