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9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1年09月14日

我的家乡

阅读量:2508

赵祥新

我的家乡在四明镇东北部的开明村,三面环射阳河。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这里有我顽皮的身影、挚爱的亲人、童年的记忆。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它是我生命中的第一块乐园,记载着我的人生轨迹,见证了我的成长,蕴藏着我的记忆,寄托着我的快乐与哀思。

家乡是我魂牵梦绕的思念,原来我的根就在那里。祖祖辈辈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一年忙到头,也就落个温饱,虽然日子过得苦,但活得通透。小时候除了上学,就是跟着父母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夏收秋种,割麦收豆。干一次活回来,全身上下都是土,饥寒困顿,顾不得换衣盥洗,吃上几口饭,倒头就睡。第二天天不亮,家人就又开始新一天的劳作。就这样,全家人忙活了半个月,黑水汗流的,才能将几亩地的麦子归仓。我的家里劳动力少,农忙的时候,左右邻居就来帮帮忙,搭搭手。他们也不求回报,忙完后,摆摆手就各自回家,忙自家的农活了,在长期战天斗地的劳作中,勤劳、坚韧、善良、协作,已经融入祖辈的血脉深处,成为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

家乡历来重视教育。因为,对农村孩子来说,土里刨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改变命运,唯有好好读书,考大学,进城,吃公家饭。打小,父母就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这个道理。知识确实改变了我的命运。我13岁那年,因为学业而离开这一片土地,考入陈洋中学。当时我是全村唯一一个被陈洋中学录取的,并在陈中读完初、高中。十年寒窗,冷暖自知;一朝随愿,喜不自胜。在自己看来,这不仅是对个人付出的最好回报,更是对父母的最大孝敬。大学毕业后,我走出农村,成了一名人民教师,在城里落了地、扎了根,成家立业,成为一个城里人。尽管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无数次体会到了生活不易,人生艰辛。但回望过去,几多感慨,几多感叹。

耕田是为了立命,读书是为了立德、立功、立言。我庆幸自己终于脱离了黄土地,但慢慢我发现,无论天涯海角、无论在政府机关、无论什么岗位,每逢节假日,总喜欢携妻带女,抛下平日里所有的烦恼,带着一颗无拘无束的心回家乡找寻童年的记忆,让我浮躁的心灵得到慰藉。我的孩子出生在县城,现取得学士学位,在上海就业,从事技术工作,但她不曾吃我受过的苦,也就不曾感受到我对当下的珍惜。纸上得来终得浅。这些年,我抽空把孩子带回农村老家,让她感受农村的生活,更去体验祖辈耕耘的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垄一埂都浸润着祖辈劳作的汗水,也包含着无数人对耕读传家的期盼。我要让耕读传家的精神融入家庭教育,并将其永远传承下去。

春去秋来,岁月留痕。2021年1月9日,我回家乡祭祖,家乡已不再是以前的家乡,因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己搬迁到四明街东南的开明小区,昔日那老式的土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 是一幢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造型美观别致的六层楼房,从远处看,就像一艘正在启航的船帆。门前的道路也不是以前的道路了,路边一块块绿茵茵的草坪宛如绿色的地毯,原来东西向单车道改造成6米宽的双车道,新的开明村向南可接S329经陈洋到射阳火车站。昔日头朝地,背当天,面黄肌瘦的农民,已经伴着家乡的变化节奏走向致富的道路了。

历经风雨,定格的是时间,流逝的是岁月。我衷心地祝愿我的家乡伴随着祖国前进的脚步,建设得越来越美,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我相信家乡的明天会更加绚烂美丽!家乡,生我的土地,我爱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