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7月1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1年07月16日

沃野平畴谱新篇

———我县“十三五”“三农”工作扫描

阅读量:1744

本报记者 周蓉蓉 通讯员 陈双双

发展,从历史深处走来。时间,见证沧桑巨变。

从2015到2020,5年时间,我县一次次迎难而上,终于走出一条发展与生态、效率与效益、人与自然和谐的丰盈之路。

202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50万吨,全市第一,连续11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和奖励;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859元,比“十二五”末提高7.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以上;全国首家开展“土地流转合同网签”试点,完成全国第一笔土地流转云签约;获评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作为超级产粮大县,我县在“十三五”期间,立足一系列农业政策的有力指引,凭借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发展,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科学的决策、有力的举措,写就产业兴、活力足、乡村美的“三农”新篇章。

产业融合+创新驱动,乡村振兴步伐更加稳健

从《尚书》里的“民惟邦本”,到《礼记》里的“小康大同”,历史的画卷总在砥砺前行中铺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加快确立和完善发展,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蓬勃涌现,并迅速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和新动能的重要来源。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

收割、烘干、包装……通过实时监控,“一粒米”的“诞生记”就能被全程记录下来。在射阳大米产业园的控制中心室,LED大屏上显示着大米生产的每个流程和环节。据工作人员介绍,该集团有130多个“监控设备”保护大米生产的流程,并且在每一个包装上都有可溯源码、二维码、条形码,确保每一粒米都有记录,让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这是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典型画面。

五年来,我县不断创新举措,坚持走“质量兴农、品牌强农”路线,推动农业生产走出传统耕作模式,从单一的产业链条向精深加工多条产业链延伸,走上了一条特色化、科技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目前,拥有射阳大米、大闸蟹苗、西葫芦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苏菊、桃园家饰等中国驰名商标4个,获得“中国优质粳稻之乡”“中国蟹苗之乡”“中国平菇之乡”等10多项国字头称号,射阳白菊花生产基地被认定为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坚持“一镇一园”发展方向,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等级创建”,重点打造“凤凰农谷”“四季果香”“鹤乡菊海”等1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建成全产业链条。立足已有的“南桑、北蒜、东渔、西粮、中蔬菜”的空间布局,成功建成5000亩以上成匡连片“射阳大米”生产基地17个,诞生首个专用品种“鹤香粳”;建成现代农业大数据中心,接入19个物联网示范点,实现精准化农资配方、全天候监测管理、全流程追踪溯源。大米、菊花、乳业、水产四个全产业链已经形成。

——开启产业化模式。推行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形成新品研发、绿色种植、加工仓储、产品销售等完整的发展模式。努力以科研合作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高标准规模种植基地为平台,有效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形成新品研发、绿色种植、加工仓储、产品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农业产业化的加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润泽了广袤的鹤乡大地。

培育龙头+保障到位,富民增收渠道更加宽广

入夏以来,兴桥镇跃中村韭黄种植基地异常繁忙。“我们种植的韭黄品质优、口感好,深受消费者欢迎,每亩地产量最高可达4000公斤!”基地负责人、盐城升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升国介绍说,待这批韭黄成熟后将销往上海、宁波等地大型批发市场。曾经的跃中村因固守传统耕作模式、土地碎片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后来经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施连片整理,承包给种植大户,实行规模经营,吸纳不少周边农户前来就业。如今,韭黄种植基地亩平收益在20000元以上,常年用工400多人,人均年增收45000元以上。

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作为联结“三农”的重要纽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

五年来,为增加农民收入,我县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量提升工程,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群集聚发展。推动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主体,启动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支持供销社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推广“时堰模式”,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建立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建立完善订单购销、利润返还、直接投资、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据统计,全县已拥有255家农业龙头企业,总销售收入362.75亿元;有104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00个家庭农场和1000多个种养大户;积极引进、培育农业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科技人员近千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近3万人;从事农村电商行业农民约3000人,2020年实现增收30亿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绝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五年来,我县对症下药,实施精准脱贫,以产业为根基,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坚持县级统筹、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引导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增收致富。充分发挥镇村农业产业资源优势,通过土地流转、入园打工、项目分红等方式,把贫困户拉进产业链条,让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有岗位、有收入。目前,已经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1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41812名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

重拳整治+共建共享,农村人居环境更加美丽

优美的生活环境,关乎百姓安居乐业、农村和谐稳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仲夏时节,田野里、道路旁,处处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原先的村头荒地被休闲广场所取代,泥泞的乡间小路变成宽阔的水泥路或沥青路,破败不堪的老瓦房变成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小洋房,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这正是因地制宜,依托原有生态底色和镇村肌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好的佐证。

五年来,我县以改善村容村貌、留住乡愁记忆为切入点,全力推进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提升”十大行动等,积极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味,让美丽乡村“望得见绿,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为写好“后半篇”文章,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完善社区服务、深化基层治理等方面入手,以镇为单位推广“特色产业+”模式,就地就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让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对物业管理经费实行“三个一”,减少群众负担;学习借鉴“枫桥经验”“马庄经验”,全面构建向上向善、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如今,群众向往的生活正由憧憬慢慢成为现实。

五年来,共改善农房3.5万户;成功创建4个省级示范项目、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市级示范项目、3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村庄175个,打造省级示范村(居)10个、市级10个、县级30个;已挂牌“美丽庭院”示范户403户。2020年,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获评全省第一等次。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站在“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的起点上,放眼鹤乡大地,广大干部群众正奋力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画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