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1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射阳河
2021年01月11日

温暖的泥火盆

阅读量:1904

邹德萍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有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小物件。不仅打上时代的烙印,见证了那段历史,而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泥火盆便是其中之一。

小时候,冬天很冷,小河小沟封冻,要等到开春才能融化。为了取暖度过严冬,庄上每家每户都要预备好一两只火盘子的。

泥火盆是用泥土手工制作的,做泥火盆要选择在大暑前后。晴天高温,干得快、晒得透,结实耐用。我父亲和叔叔是做泥火盆的好手,他们选择好黄油泥,用水泡透,反复搅拌到有筋道。先用泥和草做个圆形盆底,再把准备好的稻草揣进泥中,做成膀子粗的泥草腰子,围着泥盆底圈成圆盆墙,把盆底和盆墙泥草搅缠起来,上下形成整体,等盆坯晒干透了,再内外加抹一层泥。干了再抺,前前后后三四次,直到一只圆溜溜的内外光滑的泥火盆令人满意为止。我上学经过的庄子有几十户人家,盛夏三伏天门前场地上晾晒着大大小小的泥火盆,成了当时的一种独特的乡村风景。

泥火盆的盆深15厘米左右,太浅装燃料少,不耐火。常用的料有麦糠稻壳、碎玉米芯子,都要晒干装好备用。到了冬天,火盆恰到好处地登场。火盆都是早上着火,利用煮早饭时灶膛烧的硬柴火的火脚子,铺在火盆的燃料上,用余火燃着盆内的料。开始时,会冒烟呛人,过一会便看不到什么烟了,周围缭绕着的温暖气息。

火盆边留下许许多多轶闻趣事,小媳妇姑娘们三五一群围着火盆纳鞋底、结毛衣,说着悄悄话;上了年纪的主妇捻棉线、搓棉绳,为迎新年赶时间;孩童们四处寻找玉米、瓜子、花生、蚕豆、红薯等,放在火盆内炕熟了吃。用两根芦柴棒子翻拨,蚕豆遇热在爆裂前会鼓胀喷气,嗤嗤嗤“吹起”盘内的灰尘,我们手上脸上沾上灰,成了“花鬼脸”。到了阴雨雪天,就用大眼柳罩子烘炕婴儿潮衣服和尿布,火盆又成了父母的“烘干机”。早晨,母亲总会在火盆或灶口,为我们烘热衣裤,火盆则成了“取暖器”。当然,也有炕坏衣服、鞋子的事。有人在打牌时把棉鞋、茅窝子都烤着了,给人们增添些谈资笑料。

奶奶告诉我,在我四岁时,不小心跌倒坐在火盆上,由于穿着漏裆棉裤,烫伤了屁股。尽管如此,我在冬天还是围着火盆子转,因为那里有乐趣有温暖。

如今,各家各户取暖以各种电器为主,泥火盆早已成为“古董”。可是泥火盆飘逸的温暖的泥土芳香,依然留存在记忆深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